宋晓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肉眼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一旦我们借助微距镜头拍下它们的细微之处,就常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微距摄影与近距离摄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我们将镜头尽量靠近被摄物(在镜头允许的范围内)拍下的景物。微距摄影则必须借助微距镜头或其他辅助设备,以几乎贴到被摄物表面的距离表现其局部的、肉眼难以看到的世界。
拍摄准备
用相机拍摄微距,摄影者需要购置专门的微距镜头。如果用手机拍呢?市场上也有专门为手机生产的外置微距镜头,可以方便地装在手机外壳上。
近日我在网上购买了iPhone专用微距镜头。纽扣电池大小的微距镜头通过螺纹拧在专门的iPhone手机壳(有iPhone 5/iPhone 4s两种适配型号)上(如图02)。套装还包括一个广角镜头,售价为128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钱买镜头。不买是否也能拍微距照片呢?当然能,不过还是得借助“外力”,比如,一个手持放大镜。
今年初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齐白石老先生的一些昆虫画作,这些如黄豆大小的昆虫在放大镜下却纤毫毕现,显出画家精细的画工。我用iPhone加上放大镜进行翻拍(如图03),看上去与用微距镜头拍的很相似。
拍摄要点
微距摄影,需要把握几个拍摄要点。
第一,千万不要被我们肉眼司空见惯的景象所蒙蔽,要相信当我们通过微距镜头贴近观察时,它们会呈现出神奇的一面。
夏季是多雨的季节,当我们的目光从窗外的雨景收回到面前的窗玻璃上,就会发现一些奇妙的景象。用手机上的微距镜头对准这些雨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它们会反射出窗外不同的景物、不同的色彩,让拍出的画面很有印象派画作的感觉,抑或一种抽象的美感。如图07,雨滴中难以辨识的图案其实是窗外高楼的反射。
我们都吃过M&M巧克力豆,当用微距镜头拍摄时,它们看上去身形陡增,都有些像保龄球了(图08)。
第二,拍摄时尽量保持稳定。由于是手持手机进行拍摄,且距离被摄体又异乎寻常的近,拍摄者的呼吸和对焦时的紧张感都会带来手的抖动;手指点按手机屏幕上的拍摄按键,也会带来手机的晃动。所以在拍摄微距照片时,要屏住呼吸,两手端稳手机。如果条件许可,可将被摄物放在一个台子上(如桌子/窗台),让它处在一个相对合适的高度,然后将我们的两个胳膊肘靠在台子上作为支撑,用一只手指轻触按键拍摄。
第三,使用微距镜头时,一定要在光线明亮的地方拍摄。由于上文提到的原因,用手机拍摄微距较容易造成抖动。如果光线明亮,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就较短,拍摄出的画面层次也较为丰富,细节也较清晰。如果光线较暗,需要的快门时间较长,则很容易造成抖动,拍出很粗糙的画面。
实拍练习
练习微距拍摄,我们可以从自家种植的花草或买来的水果、蔬菜入手。许多青年朋友都喜欢养一两盆体态娇小、看起来很“萌”的多肉植物,它们是微距摄影的绝佳对象。图09拍摄的是一片虹之玉的叶子。这盆虹之玉刚刚生出两片细小的新叶,再加上旁边白色的气根,整体看上去像一只“首”脚俱全的翠绿色甲虫。
对于有绒毛的多肉植物,我们还可以利用逆光拍出叶片上绒毛的质感(图10)。
一些植物在异常气候条件下,也会出现异常的状况。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养的美空牟(一种多肉植物)枝干上的一个疤痕处,冒出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我用微距镜头在逆光条件下把它拍了下来(图11),取名“吐珠”。
蝴蝶兰是我喜欢的花卉,但直到我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了照片后,才第一次注意到它的花心竟然如此美丽(图12)。在微距镜头下,普通的荔枝表面也有了不同的景致(图13)。
有一天我用喷壶给紫苏叶浇水时,发现由于隔了几天没浇,叶子上有些蜘蛛网,水滴落在网上,形成了一层“水帘”,非常好看。且“水帘”是平面的,利于对焦,我就用微距镜头拍了这张看似盛夏戏水般的照片(图14)。
微距镜头景深很浅,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体,或者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比如图15,我将焦点对在这片虹之玉叶子的端部,让它的后部虚化,拍出一只透明香蕉的效果。
有时我们如果花些心思去做一些简单的小设计,就能够拍出一些有创意的微距照片。
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准备一摞书,一块玻璃板,一只喷壶,一把M&M巧克力豆。我们把玻璃板架在书上,将M&M豆放在下面(如图16)。用喷壶往玻璃板上喷水,产生一层水珠。此时,我们用微距镜头拍这些反射出M&M豆色彩的水珠,就会得到一张色彩艳丽的照片(图17)。如果我们将玻璃板和书拿开,换一枚月季的叶子,再用喷壶给叶片喷水,使得叶边悬挂一些小水珠,此时再拍就能拍到水珠中反射的五彩缤纷的M&M豆(图18)。我们再用黑色物体作为背景(如一本黑色封皮的书)拍摄,就能将两片叶子边上的水珠尽数衬托出来(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