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
【摘要】健康心理构建和谐的课堂,是实践“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教学模式。它既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更是成功教学应追求和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健康心理;和谐教育;全面发展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深入实施背景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构建和谐课堂,教师必须拥有健康心理,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教师身心越健康、思想品德越高尚,学识越渊博,,爱岗敬业的魅力就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健康心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真正亲近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活、学习和经历,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亲的,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健康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习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用亲切的微笑,带给学生愉悦的心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欢快的课堂气氛;设计轻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大胆求真求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教师健康心理的熏陶下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健康心理营造和谐课堂教学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学生的情绪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空前提高,学生得以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教师用健康心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正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最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巧妙地设置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合作探究情境等,就能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习活动就会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感悟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和谐课堂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并时常变换创设情景的方式,才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的目的,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三、健康心理长助学生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因此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健康心理关注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和表扬,要把握表扬的时机,使用别具一格的语言,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真正做到长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
因此,拥有健康心理构建和谐的课堂,是实践“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教学模式。它既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更是成功教学应追求和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奋斗目标。只有教师拥有着健康的心理,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就能真正获得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1982年。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