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勇 周建 吴婷婷 苏盈盈 赵姝婷
初看这组照片,你也许会被奇妙的画面感和斑斓的色彩打动,神秘而又模糊的被摄主体让整组照片有了一丝抽象艺术的格调。你也许还在猜测,照片中的到底是星云、光斑、花朵还是海洋生物……?但你也许不会想到,这组与众不同的照片,都出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几位医学博士之手。
是的,这些照片的内容完全不像它的画面意境那样浪漫,让人实在无法将之与刚刚观看照片后的奇妙想象对号入座。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想当然把“医学研究”与“枯燥”挂钩,却忽略这个领域也存在具有艺术价值的、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
这些影像的创作方式非常有趣。据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吴婷婷描述,“激光共聚焦方法”是生命科学实验显微摄影中常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通过用荧光染料标记细胞中的不同结构,再用激光扫描,通过激光辨识荧光光源,实现快速扫描成像。对系统进行一次调焦,扫描就限制在相应的样本平面内;当调焦深度不同时,就可以获得观察样本不同深度层次的图像。如同通过摄影中的“变焦”手段,发掘不同层次的画面与色彩。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可以观测和拍摄到千变万化的荧光色分布图,这样的过程和摄影创作有种微妙的类似。但与摄影创作不同的是,有时研究人员可以预判这些“作品”的样式和形态,而有时一些“作品”则是令人惊喜的、自然的馈赠。
在一些生物学与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中,显微摄影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人们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肉眼难以观测的细胞等微观结构,并对微观形态的变化产生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人们利用显微摄影,在探索生命与自然的奥秘之路上迈出更深远的步伐;也正是因为有了显微摄影,人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遇见无数美轮美奂的影像。
把科学实验与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的医学研究者不在少数。他们不是专业摄影师,却会花时间等待、全力捕捉显微镜头下美妙的一瞬,会在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创作与建造,同时不忘将独属于医学领域的美感与趣味展现给世人。
此次我们采访了刘大勇、周建、吴婷婷和苏盈盈这4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博士,来领略医学显微摄影在医学研究中的独特魅力。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似乎打开了一道门。门外是我们印象中严谨、理性、一丝不苟的医者形象,而门内,却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秘密花园。
应用显微摄影:眼见为实
刘大勇:显微摄影是从微观形态学上揭示发育、生理、病理的组织结构和变化,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主要是利用光学显微镜的明/暗视野、激光、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结合抗体、RNA探针、荧光染料等标记方法,记录采集细胞、组织、器官及生物材料等形态学上的特征,反映器官发育、生理病理组织结构变化或细胞形态变化,探求其特征,功能和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等规律,揭示生命现象、疾病病因,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我主要从事牙周炎的疾病发生研究,从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到干细胞实验,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显微镜和显微摄影。举个例子,在显微镜下,我可以清楚地观测牙周膜干细胞以克隆团块生长,在一定的培养环境中,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干细胞能够抑制外周血里单个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这些都是利用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眼见为实。
周建:显微摄影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发育生物学等这些医学与生物学的基础课程都是建立在显微观察的基础上。自从16世纪显微镜被发明以来,显微摄影一直是医学诊断,医学科学研究实验的重要研究手段与方法。因为通过显微镜,人们可以观察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器等微观结构,并且描述微观形态的变化,从而作出正确的医学诊断或者得出正确的医学实验结论。
从硕士阶段到博士阶段,我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研究,显微摄影技术是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最有说服力、最经典的研究方法。英语有一句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显微摄影所得到的照片是做出相关科学研究结论最可靠、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
吴婷婷:一般可将科学研究中的结果分为定性和定量的两种。定量就是直接得出数据,显示的是统计学上有无差异,而定性就是用相机、扫描仪或者通过各种显微器材拍摄影像,显示的是更为直观的差异。
实验显微摄影首先是科研工作中采集数据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其次,任何一张显微摄影图像都是单次实验结果的反映,得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三,所有成果最终都是需要发表的,所以还要拍得好看,有美感。总结一句话,在每一次实验中必须从最佳角度反映最真实的实验结果。通过显微摄影,实验者可以发现学术研究中的美,并表达这种美。
苏盈盈: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从宏观角度观察生命现象,也要从微观角度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显微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将显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我们可以记录生命体在细胞水平、超微结构水平,甚至是分子水平的信息,从而知道生命现象发生的机理。
显微摄影技术已经渗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医疗诊断中,显微技术作为常规手段用于血液、病原体和病变组织的镜检;在遗传学研究中,显微技术用于检测染色体的变异;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显微技术能够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内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等。显微摄影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像是空气和水之于生命,不可或缺。
同时,我们医学研究者还可以用这样的生动形象,甚至是富有艺术感的图片,向领域外的人展示我们的工作。
走进显微摄影:惊喜连连
刘大勇:在某一年的最后一天,所有人都休假了,整个实验中心只有我一个人。当时正在操作的一个实验失败了,心情很沉闷。但是实验过程中,通过显微镜,偶然看到意外的影像,那种困惑迷惘之后豁然开朗的惊喜,正是显微影像带给我的快乐。
微观世界有它独特的魅力。你能看到肉眼无法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你能用它探索未知的世界。应该说这是一种“零距离接触”。幸运的是,我们能用显微镜头记录下来一切,不但能发表出来让同行知道,还可以表达一种内心世界对美的感受。科学是不能用来加工的,但是人通过实验方法和设备对于科学世界的记录是一种创造(西方说这是人的神性),是一种再认识,因此显微摄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美学的一部分。
周建:找到一张好的切片,发现一个好的视野,对我来说就好像见到了似曾相识的朋友一样亲切,一样激动,一样兴奋。
显微摄影的魅力在于,你会在别人认为枯燥无味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生物微观世界的美。一张对于别人来说没有意义的切片,经过你的精心选择与布局,可以成为一张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作品。
同时,在拍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是那么有意义,可以让枯燥无味的生物学实验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我可以把每一张我拍摄照片的实验阶段,拍摄用的显微镜等细节清楚地回忆起来。因为,每一张展示的图片都是用心之作。
吴婷婷: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对着天空看,看天上瞬息万变、幻化无穷的云。现在,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都会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图片,比如我拍摄的这幅《凤凰涅槃》,从画面上看,鸟有的结构它都有,再给它配上一个故事,《凤凰涅槃》就诞生了。
最近我还注意到一些细胞和组织切片的染色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脸的结构,有像印第安人的,也有像京剧脸谱的,还有的像个孩童。所以最近我在构思一组图片,题目还没想好,也许会叫《脸谱》。每一张有意思的图片在我脑海中都有个故事,我想着想着自己就会乐出来。
显微摄影让科研也充满乐趣。它把看似复杂、机械的科研图片采集过程变得像是艺术创造,很美。我们是医生,也是科研工作者,我们没有画笔,没有专业相机,也能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
苏盈盈:显微镜下的多姿多彩,活灵活现,丝毫不逊于大自然的魅力。只要多一点观察,敢于想象,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神奇的画面。有一次,我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一条骨头是绿色的斑马鱼(骨头里面有发绿色荧光的基因),很兴奋,感觉就像自己具有透视的特异功能。
显微摄影将人眼看不到的景象呈现给我们,这些微观世界的影像如同特写镜头给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显微生命之美:欲辨忘言
刘大勇: 我有一张显微摄影图片,长久以来作为我们细胞实验室电脑的桌面图片,看起来像是宇宙,有繁星,有星云,其实是细胞团在一起。
透过显微镜,你会感叹生命是如此精密、精致、精巧……显微镜背后生命的奥秘永远探求不尽,人与自然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这让目镜前的我一次次流连忘返,个中滋味,真是欲辨已忘言。
显微镜下的美不只是生命之美,是自然之美,是蕴藏着哲学奥秘之美,也是微观世界反映宏观世界之美。
周建:生物微观世界是令人惊奇的,也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在显微镜下,你可以观察到平日里看不到的景象,还能联想到这些景象与生命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的物质基础同样美好。自然是完美的,自然造就的微观世界同样完美。
吴婷婷: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孕育生命,同时生命也在随时消逝。我认为自然界有生命的物体不仅包括人类、动植物等实体,蓝天/白云/阳光/青烟/细雨/小溪/微笑……也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在某个时间点诞生又在某个时间点消逝,又在整个自然历程中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这就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地方。大自然的一切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且还是美的;生命生生不息,美无处不在。
苏盈盈:见微知著,显微摄影技术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微观的角度看到更大的世界。显微摄影里存在着形、色、光三要素,会有明视野、暗视野、高倍、低倍等操作方式,这与普通摄影有着相似之处。有些实验样本的显微摄影,抛却原本是什么,仅从视觉来看是十分漂亮的,会像大自然、动植物、艺术品,似梦似幻,亦假亦真。
生命是多彩的,生命科学也是多彩的。一张显微照片可以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是一幅结构、色彩和内容都非常写意的艺术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欣赏。
显微融合科艺:天人合一
刘大勇:科研人员要擅于在科学现象中发现和创造艺术美感。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它模拟自然,进而抚慰心灵、舒缓欲望、传递理想。这种对自然的复写具备神性,也就是说可以抵达人的灵魂的深度。科学发现、解释、揭示、改造自然,用艺术的眼光展现科学的奥秘,是人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然美是无用的,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我觉得,生命处处体现着它的无限光辉和无穷奥妙,尤其在显微镜下。但是它的美,需要科学工作者用哲学家的眼光,用科学家的手段去呈现。
周建:科学与艺术历来是相互融合的。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有能力实现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发现,还要有能力发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美。只有能够发现实验中的美,才能真正爱上科学研究,也才能真正在研究中有更多新发现、新感悟。
吴婷婷:说起科技与艺术,我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教授。他一直主张科学研究要与艺术融合。他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是共同借鉴、融合、促进、发展。所以,我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鼓励同学从科研工作中发现并表达出艺术之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就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便被理解得越透彻,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说的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主张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科技始终都是与艺术融合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苏盈盈: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艺术则赋予科学鲜活的人文内容和吸引眼球的魅力。这个话题太大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可以举的例子是,西方油画的出现就是美术与解剖学、色彩学、光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其实也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学科,比如医学著作中的插画,可以让人们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体与人体结构。现在,利用艺术手段,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来维护健康或治疗疾病的方法也越来越被接受。在科学研究方面,将科研成果以赏心悦目的照片形式展现出来,也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