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在东
摘 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正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类本科毕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高校应改革课堂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环境,使经济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大学生自我素质发展的需求。文章主要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义,以及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期使经济类院校应用型人才适应新世纪开放环境下经济类人才就业的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 本科人才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高校的人才可分为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体系转变成为设计方案或图纸。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经验的积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成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的是技术的熟练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他们主要负责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践任务。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2 应用型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必要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正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类本科毕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也要考虑到民营企业的市场需求。民营经济机制灵活、机构精简,注重实效,需要知识结构多样化的人才来身兼数职,尤其是懂专业、懂外语、懂计算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更是投其所好。此外,民营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许多用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灵活应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本科教学型高校毕业生重知识而轻技能,动手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无法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适应力强的应用型人才。①本科经济类毕业生担负着建设祖国经济的重大任务,因此高校在实施培养方案使更应注重其“软实力的”的培养,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兼顾复合型、外向型的毕业生。
3 应用型本科人才软实力培养的途径
3.1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性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其面向地方和一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当前为立足点,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②学生培养目标应紧随潮流,与时俱进,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过程紧密相关。学校要以实现就业为最终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力、团队合作力、批判思维力、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地融入企业和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设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要保证专业体系的完整,还要考虑到体应用性新课程的比重,要重视人文文化的培养,增强通识课程的比重,大致可分为学科课程、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这三个课程平台。③其中学科课程平台主要是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加上部分的应用性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应该充分体现广泛的学科知识覆盖面,适当的理论深度,最新的应用技能知识融入授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应用能力平台,针对市场企业(下转第67页)(上接第31页)对人才特点的需求设计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并在第二课堂中增加职业能力和科技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平台,通过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的教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三个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一方面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拓展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今就业的大趋势,这要求学生的思维观念有着革新的变化,这同时也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软实力的基本思想保证和精神后盾,是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目标、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重视就业指导的战略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高尚的职业操守、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爱岗敬业精神、沟通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④
3.4 发挥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作用
要动员全校学生参与到实现创业指导中来,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校园文化来扩大就业指导的影响力,通过举办“直通车”、“就业先锋”等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全方面地了解求职就业的全过程,这样既宣传了校园文化,又展示了学生风采,帮读助其正视当今的就业环境,端正就业态度,训练就业技巧。此外,针对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关注度较高,各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就业的社团,通过社团开展模拟招聘、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等高质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软实力培养工作队伍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有着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实践经历,总的来说就是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首先,定期组织教务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社会调查,了解当前政策、市场、企业的变化,培养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指导,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基本保障。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专。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教结合,安排本校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丰富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也可适当引进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从业人员作为教职工,通过岗位一线的科学素养和技能技术的教授,培养起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一步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① 谢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3).
②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③ 毕廷延.青年学生:软实力决定就业竞争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④ 南宫鸿.大学生就业与软实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