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毅
摘 要:《现代小说》是伍尔夫所有论文中受关注程度最高,引用最多,选入各类文集最多的文论之一,同时也是引发争论最多,误解最多的文论之一。本文将正本清源廓清此篇重要论文的内容,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物质主义 内省生活 多元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主要的评论家。她明显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章,尤其是《一间自己的房子》,推动了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形成。而她的《现代小说》,《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诗歌,小说与未来》等文章,自发表之日起就成为文学现代主义的界定性文献。[1]伍尔夫的小说思想散见于三百五十余篇书评和论文,涉及范围很广。我国著名学者瞿世镜先生从七个方面归纳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时代变迁论,主观真实论,人物中心论,突破传统框子论,论实验主义,论未来小说以及对文学理想的见解。[2]
迄今为止,《现代小说》是伍尔夫所有论文中受关注程度最高,引用最多,选入各类文集最多的文论之一,同时也是引发争论最多,误解最多的文论之一。[3]本文将对这篇充满争议同时又是现代主义宣言性质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予以梳理。
(一)“物质主义”小说家
伍尔夫在1923年宣称,“在一九一0年十二,或者大约这个时候,人性改变了。”之所以定为1910年,瞿世镜先生分析了原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及现代审美意识的形式等。人性的改变就意味着传统的小说模式的改变。文章首先从小说的创作危机意识开场:“这么多个世纪以来,我们虽然在机器制造方面学到了很多,却难说在文学创作方面学到了什么。我们并没有写得更好,只能说我们一直在走,时而朝这个方向走一下,时而朝那个方向走一下......我们只知道某些感激和敌意在激励我们,一些道路似乎通向富饶的土地,另一些道路似乎通向尘土和荒漠,这也许值得作一番探讨。”[4]带着这种危机意识,伍尔夫对比分析了当时英国社会最最瞩目的“爱德华时期”作家威尔斯,班内特和高尔斯华绥,她批判其“物质主义”式再现生活: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活,也有性格上的瑕疵,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了小说家的创作技巧,同时,也显现了他们创作中无力顾及的方面,这些未触及的领域既是这个时代作家不能做也不愿做的方面,要之,他们是小说家中的“物质主义者”,关注的是外在的事物而不是精神心灵的家园。伍尔夫认为,威尔斯的小说创作富于才气,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杂合(the fatal alloy),在灵感的召唤之下,他把一块精致的粘土(the great clod of clay)杂揉成了一团烂泥。班内特在三个作家中最差,他虽然勤奋,小说结构致赠完美无懈可击,但凡有生命有思想之人都会拒绝活在那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作品中人物虽然生活殷实(live abundantly), 但其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悟完全受到遮蔽。高尔斯华绥不能说是个“物质主义”者,他的小说结构严密,但太过官样化,人物粗糙而缺乏雕琢,过于写实,这些因素影响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读者难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读者阅读作品究竟期待什么,伍尔夫并没有交代,她认为“物质主义”的问题在于他们以大量篇幅描写琐碎,无关紧要,暂时的东西,并试图使这种描写逼真且具有持续的艺术效果。
(二)内省生活
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方式架构言说小说的创作主题,伍尔夫认为小说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小说恰当的目的”。[5]什么是作家要反映的生活?是我们所说的生活,还是时代的精神(spirit),还是真理,是现实?这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也就注定了言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现代生活的变化不能用旧的言说模式来表达,新的内容超越了旧的写作范式,但现在的作家(指伍尔夫同时代)一如既往洋洋洒洒写下二三十章节的小说,只不过内容离我们心中所感知的现实愈来愈远。小说家大量的精力耗费在与现实生活像似的定世界的描绘上,结果,其故事极具误导性,妨碍了人们对世界的正确理解。他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创作,相反,支配他们的是强大的未考究的专制的力书写范式。传统的书写范式让小说家致力于提供情节等结构要素,让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保持高度的一致,但作品事实上并未真正反映生活。接着,伍尔夫提出以内省的方式关照生活(look within)。
观察一下内心,生活似乎与“这样”相差很远。看看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在一个普通日子里的经验。心灵接受无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妙的,易逝的或是铭心刻骨的。它们来自各个方面,像无数原子不断洒落;当它们降落下来,构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时,重点与过去有所不同;重要时刻来自这里而不是那里。[6]
伍尔夫以其特有的诗性话语来表达她的生活观,细腻,生动,主观。马尔科。布拉德里认为,她的生活观时而不时闪耀着美学的火花,在不同的心灵之间转辗漂移,他认为伍尔夫的这一天更像是一个美学家在一个充满意象的时空里沉思,她的意识不是随意,无序的,而是一种凝视洞见,而后顿悟,这顿悟和洞见便构成小说的本质。[7]
现代小说家首先是个自由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书写对象,凭个人的感受而不是因袭的传统来创作,不会受到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愉和灾难的限制。“生活不是一系列对称的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半透明的罩子,它包围着我们,从意识开始到意识结束。”[8] 现代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表达这种“变化的,未知的,尚未探究的精神,不论它以何种不合常规以及错杂的形式出现,要尽可能排除外在杂乱事物。”[9]伍尔夫将传统小说与现代观念小说并置,暗示小说样式呈现与传统小说不太一样的适当的素材,也充分体现了她较为客观的态度。
(三)多元开放的创作立场
文章结束,伍尔夫提出多元开放的小说创作模式:“一切都是小说的合适素材,一切情感,一切思想: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质都可以汲取;没有一种感觉是不对的。”[10]文中,伍尔夫对英俄两国的文学的对比以及对“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的对比,并不是要达到舍此拾彼的选择,她之所以批评物质主义者并不是他们再现外在世界,而是他们迷失在生活的表现之下,她的真正创作立场是:“用一切可能的模式来表现生命本身”,再现外表琐碎的生活场景线“最持久的生命形式”。[11]
伍尔夫在爱德华时代末期,感受到了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1910年12月左右,人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而当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宗教,人的行为,政治和文学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时期的英国作家们都面临着没有样板可模仿而必须通过实验和创新来探索新的文学发展道路,创造出契合时代变化和精神的文学表现形式,伍尔夫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和创作理论张显了改革意识和无畏的创新精神。在本篇现代主义宣言式的文章中,她以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了文学创作的现实观,认为传统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仅仅是物质意义的现实,或仅仅是生活的表象。这只是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及的现实,由此炮轰了当时三位赫赫有名的作家,并首次冠之以“物质主义者”的批评术语。她认为人们忽略了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现实,那就是变幻莫测而又难以琢磨的精神世界,所以有评论家认为伍尔夫在抛弃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同时,”也完全摈弃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观”。[12]但笔者认为,伍尔夫的现实观是审美顿悟式的充满文学想象的,以自身独特的知性方式远离大众的意识极限。文章中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她极力把创作的焦点引向人的精神世界,在英国文学面临困境时,提出“向内心看”(look within),透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她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重灵魂,轻身体,重主观感受,轻客观事物的艺术原则”。[13]由此,她也招来评论家的诟病,认为其只关注“心理” “精神”而忽视外部世界。文章中伍尔夫以她特有的细腻和诗性的表达,以诗化的语言言说文学的现实观和创作方向,诗化的语言带来解读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她的理论解读过程中,始终处在一种随波逐流的“选择状态”:印象主义,实验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很多主义和流派都可从她的理论中找到相关性和契合点,这种多元的嫁接导致她理论本身解读的困惑和不确定。但文学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情感符号与人类理性和阐释系统形成张力,后现代语境下,现实正以自己的方式拒绝符号化,由此更加张显了伍尔夫理论的魅力和前瞻性。
注释:
[1]迈克尔。格洛登,马丁。克雷斯沃思 主编:《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451页。
[2]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3]高奋: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载《外国文学评论》2(2008):53-63 。
[4] 同上。
[5]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6]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 from Theory of Fiction Edited by Chen Xilin, Sichuan University, p143.译文来自王卫新 隋晓荻等著:《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41页。
[7] Malcolm Bradbury,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5, P174.
[8]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 from Theory of Fiction Edited by Chen Xilin, Sichuan University, p143.译文来自王卫新 隋晓荻等著:《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41页。
[9]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 from Theory of Fiction Edited by Chen Xilin, Sichuan University, p145.
[10] Virginia Woolf, “Modern Fiction” from Theory of Fiction Edited by Chen Xilin, Sichuan University, p148.译文来自高奋: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载《外国文学评论》2(2008):53-63 。
[11]高奋: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载《外国文学评论》2(2008):53-63 。
[12]李维屏,张定铨等著:《英国文学思想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54页。
[13]李维屏,张定铨等著:《英国文学思想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