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镜花缘》中理想的社会道德

2013-04-29 13:50李传冬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镜花缘理想国

摘 要:《镜花缘》成书于十九世纪初叶,此时正是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一方面,封建统治日薄西山,更加腐朽;另一方面民主主义的进步思想得到传播,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汝珍怀着寻求出路的愿望,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道德。本篇论文就是从歌颂美好的社会道德和抨击丑陋的社会道德这两个方面去探究《镜花缘》中的理想国的社会道德的。

关键词:《镜花缘》 理想国 社会道德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创作的一部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道德。这主要是通过“善善恶恶”的原则提出的,即肯定褒奖理想的社会道德,否定丑恶的社会道德。

一、歌颂美好的道德

首先,君子国是作者写到的第一个国家,其正面典型的意义非常明显。可以说,君子国是一条标尺,凡是与其相近者,都是作者肯定的;凡是与其相反者,都是作者所否定的。那么君子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是市井中的三幅贸易图景,虽然买卖双方不同,但他们却都遵循着一个同样的原则,即他们都追求自己在交易中吃亏。三个交易的卖方都努力的贬低自己的货物,追求更少的利润;而买方也都拼命地夸赞货品的优质而极力地加价。这就与现实中商人漫天要价,买主就地还钱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虽然,这三幅场景,有着明显的空想主义的色彩,但还是能看出作者对传统儒家所推崇的“信”的追求。如果说这还是君子国的市井图,那么接下来作者就带我们欣赏了君子国中达官贵人的道德修养。作者写道唐敖等人遇见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吴之和和吴之祥,两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们是君子国的宰相。但他们行事谦恭而不盛气凌人,他们的居所不是朱门碧户而是柴扉篱墙,单单从表面是看不出他们宰相的身份的。就连最高统治者君子国国王也是谦谦君子,有军国大事,直接到宰相府去商议。这一幅幅图景分明是儒家推崇的礼乐之邦,君主推行仁政,体恤百姓;百姓遵循着道德准则安居乐业。如果说君子国只是勾勒出了作者理想道德的大致框架的话,那么他在接下来的大人国、黑齿国及轩辕国里又进行了细致的补充。在大人国里人们都是云雾护足,“或登彩云,或登黑云,气色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倘或满腔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1]这里人们以善恶为是非标准,便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在黑齿国中,“其人不但通身似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其黑更觉无比”,看上去非常丑陋,但他们“男女却不混杂”,“行路时男人俱由右边行走,妇人都向左边行走”,“于男女礼节方面甚是明白”。[2]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们的学问,红红、亭亭两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能将见多识广的多九公问得汗流浃背,落荒而逃。这时他们眼中的黑齿国国人的形象可谓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时一路看来,只觉他们美貌无比,而且无论男妇,都是满脸书卷秀气,那种风流儒雅光景,倒像都从这黑气中透出来。细细看去,不但面上这股黑气万不可少,并且回想那些脂粉之流,反觉其丑”。[3]黑齿国通身漆黑,其实是很丑的,但唐敖等人在对其有了深入的接触后,却觉得他们美貌无比,反而自惭形秽,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尤其是“礼”和“智”的推崇。在轩辕国里作者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种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理想道德,轩辕国国王“向来为人圣德,凡有邻邦,无论远近,莫不和好。而且有求必应,最肯排难解纷。每遇两国争斗,他即代为解和,海外因此省了许多刀兵,活了若干民命”。[4]这与《论语·季世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待“远人不服”的情况提出用“修文德以来之”的方法应对,从思想本源上是一致的,还是儒家所追求的“仁义”观在国与国层面上的体现。

二、抨击丑陋的道德

除了积极地构建理想的道德之外,作者还对旧有的陋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如在东口山借不孝鸟来批判不孝,在第十二回中又通过君子国宰辅之口,对诸如穷奢极欲,屠宰更牛,妇女缠足,后母施暴等俗弊进行了狂轰滥炸式的批判。另外作者还批判了一些作为某种恶俗象征的国家。如在无肠国写一些富家为了发财致富将粪便收存起来,“以备仆婢下顿吃用”,讽刺了现实中为富不仁的现象。当解释毛民国国民为何浑身长毛时,作者诙谐地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生性鄙吝,一毛不拔”。[5]这里作者便讽刺了口是心非的奸诈之徒。在两面国“人人都带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只露一张正面” [6]表面给人以正人君子的形象,其实却是嫌贫爱富、笑里藏刀的两面派。面对穿儒巾绸衫的唐敖,他们和颜悦色,满面谦恭;而当身着旧帽布衫的林之洋上前搭话时却被晾在一边。更可怕的是,当唐敖揭起他的浩然巾,识破他的行藏,他立刻就露出了凶相。作者还设置了一个与黑齿国相对应的白民国,这个国家“那些国民无论老少,个个面如白玉,唇似涂朱,再映着两道弯眉,一双俊目,莫不美貌异常,而且俱是白衣白帽一概绫罗打扮,极其素净”。[7]表面上白民国给人一种风流儒雅的感觉,但当我们得知,这里的教学先生竟然把《孟子》中的千古名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时,我们便恍然大,原来作者是在嘲笑那些外表光鲜,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假学者”。讽刺批判的对象虽然千奇百怪,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同属于生活中的假恶丑。通过作者所否定的这些东西,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追求。

三、结语

通过以上事例的证明,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道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更确切的是传统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他希望臣子对君主尽忠,君主对臣子施以恩惠;子女对父母尽孝,父母对子女爱怜;人与人之间讲求仁义诚信,以礼相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睦邻友好,化干戈为玉帛。作者产生这样的道德憧憬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作者主要生活在乾嘉年间,这时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繁荣的外衣,但封建制度内部已经进入病入膏肓的地步,吏治腐败,道德沦丧。而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他们寻求交流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其民主主义等进步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中国。李汝珍正是在这种新与旧的冲突中怀着寻求出路的愿望探索着。虽然作者期望通过复兴传统儒家道德来医治社会的理想忽视了时代变化的因素,但作者毕竟为社会的道德前景思考过探索过,这也许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

注释:

[1]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50页。

[2]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61页。

[3]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73页。

[4]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156页。

[5]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58页。

[6]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102页。

[7]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85页。

参考文献:

[1]马济萍.镜花缘的儒家文化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袁淑俊.浅论《镜花缘》的现实世界和理想王国[J].天中学刊,2004(4).

[3] 李汝珍.镜花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4]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敦玉林.《镜花缘》中“君子国”的道德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6).

[6] 石麟.中国传统文化概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传冬(1989-),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镜花缘理想国
镜花缘(视频)
大理:梦游理想国
《镜花缘》,果真一番镜花水月?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镜花缘(13)
直销理想国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镜花缘(2)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镜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