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明
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现现状,指出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典型模式,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多元化模式
一、引言
近年來,音乐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公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规模大幅提升,及对子女音乐修养的培养也更加重视。然而,我国普通高校对音乐人才的培养的观念落后,投入不足,教学模式陈旧,极不利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其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其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升鉴赏能力。尽管如此,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1.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系统性教学
首先,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包含了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教学以及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在音乐专业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同专业艺术类院校相比,师资和设备差距较大。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制于导师的能力以及设备,还有较少参加实践的机会,因此音乐才能和天赋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施展。而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偏重理论。对于大多数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效果。
其次,学校音乐方面的课程往往较为单一和枯燥,同时还与学生接受能力严重脱节。以音乐鉴赏为例,作为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往往由艺术系的老师来授课。而选课的学生也是抱着兴趣去听听而已,老师的讲课也是将理论和为数不多的案例进行讲解。一方面偏重于传统的音乐类型,另一方面缺少互动。因此,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不能得到切实提高。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机会很少
普通高校内能够接触音乐的机会无非有以下几种:选修音乐课、音乐晚会、音乐社团、自主欣赏等。一个在校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系统性训练的时间只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而课程的效果还不足以让学生音乐素养有较大提升。而在音乐社团或音乐晚会等其他平台上,能够吸取的专业音乐知识也十分稀少。
音乐需要不断通过聆听去感知,需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才能发现和品味音乐的美妙。然而,学生在学校里,由于缺乏对音乐基本知识的了解,在欣赏音乐,大多从感性的角度去感受旋律或歌词,而对于所谓的音色、音准等无法进行专业的识别。更别说一些喜欢乐器的同学,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加强技能,进而创造旋律。此外,学校学生接触专业音乐人士家少,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得到指导,从而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三、普通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的途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不同学生的需求,灵活地开展音乐素质培训。
1.鼓励多元化音乐类型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新生代的出现,海内外各地的音乐元素互相融合,音乐艺术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高校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许多新兴的音乐类型,如电子音乐、RAP等,对于传统的音乐如民歌、交响乐等反而接触较少。因此,在高校鼓励各类音乐元素发展并互相交流,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首先,在教师选拔上,可以引进风格各异,具有开拓精神的导师。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将各类音乐进行对比教学。其次,在学校社团中,可以尝试按照类型进行派别划分,由专业的导师指导,且可联合校外资源。在校园音乐活动方面,可以举行定期的音乐节或音乐会,在交流中感染学生。
2.提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音乐教学的形式应当创新,不能同文化课程一样。死板的公共说教,缺乏互动和实践,音乐的魅力无法被感知。而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音乐教学可以有许多形式:模式一,主体交流式教学。由学生投票选出探讨的主题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然后在室外或者工作室内进行面对面讨论;模式二,建立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模式三,娱乐教学。通过举办音乐节或音乐会,穿插音乐知识和研讨,在实践中,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而有些则在青少年时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面对层次不齐的受众。以及多种多样的需求,有的学生想学习乐器,有的想作曲,还有的想写评论等。
3.推广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材料大多还是由上至下统一制定,内容不够新颖丰富。而且许多内容并不适合高校学生学习。另外,在网络空间内存在大量的音乐教学资源,取之不尽,多种多样。因此,充分利用来自各个地方的音乐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同时还保持与时代接轨和同步。
在诸多音乐资源来源中,网络中的音乐资源是最新最多的。例如,近年来火爆的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等中,存在着海量的音乐教学资源。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可能比一本音乐教科书更加值得研究。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一个专题或案例的音乐库。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剖析和讨论,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加之不断进行的实践联系,学生在娱乐中便能收获基本的音乐知识,从而提升欣赏水平。
四、结语
音乐教育肩负这青少年美德教育的重任,有利于陶冶情操,修养心性。同时能在音乐感知中寻找自我的价值和个性。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当作为一种文化科普教育,而应当是一种互动的、交流的方式。音乐本身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和规则,它作为人的情感表达,应当是多样化的。所以,普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应当也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音乐,2007,(1).
[2]石延涛.浅谈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2012,(12).
[3]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
[4]朱琳,孟翔.CDIO教育模式对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以器乐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