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一:
“归还”可能源于商业目的
这次把兔首和鼠首赠送给中国的法国皮诺家族,拥有全球第三大奢侈品牌古驰集团、佳士得拍卖行、全球最为昂贵的拉图酒庄。皮诺本人也是全球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最大藏家,艺术收藏品达2000多件,包括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安迪·沃霍尔以及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村上隆等人的重要作品。如果说皮诺是欧洲商界里手腕最强硬、心思最缜密的富豪,大多数欧洲人都不会反对。相比皮诺,另一个法国富豪在中国更加有名,那就是路易·威登集团的老板阿诺特。黛娜·托马斯在《奢侈的》一书中,描述了阿诺特如何巧取豪夺地拥有迪奥女装;如何欺骗、排挤维皮亚纳夫妇,拥有赛琳公司;如何把威登家族成员赶出路易·威登公司。法国报纸评论阿诺特是“资本业的马基雅维利”。
但就是这位被法国人称为“狡猾的蛇”的阿诺特,在争夺奢侈品牌古驰集团的掌控权的时候,却被巴黎春天百货的老板暗地里摆了一道——而他们之前还是好朋友。巴黎春天的老板就是皮诺,由此可见皮诺的心机与手段。
皮诺在收藏界名声显赫,但是在商界却有些声名狼藉。许多欧洲媒体都曾报道他在政客的帮助下收购濒临破产的公司而暴富,他与两位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以及尼古拉·萨科奇的关系都非同寻常。许多法国人把皮诺看成是不择手段的“海盗”
皮诺这次买下两件兽首并赠送给中国,到底是出于一个藏家对于东方文化的情怀,还是出于生意人的算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不要忘记,四年前,当兔首与鼠首在佳士得上拍的时候,在中国外交部措辞强硬的交涉下,在中国民众的抗议和律师团的起诉下,佳士得都没有撤拍。四年过去,控股佳士得的皮诺家族买下两只兽首“无偿捐赠”给中国。
对于兽首的价值,大多数文物专家与大众的看法都不一样。文物专家普遍对兽首评价较低,他们认为圆明园兽首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都不大。当然,皮诺家族并没有与中国的文物专家对话,也没有就兽首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发表看法。在归还兽首的晚宴上,研究圆明园历史的专家学者不是主角,皮诺家族邀请了刘小东、周春芽、曾梵志、喻红、李松松、贾蔼力等一众当红的当代艺术家站台,颇为耐人寻味。
如果说我们能够从皮诺家族捐赠“圆明园兽首”这件事中获得任何感想,那就是:行九万里路,无非功名与利禄。这一次归还,与文化和艺术无关,只跟商业有关。——这是兽首回归事件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启示二:
艺术当有改变世界的雄心
“圆明园兽首”诞生于清代中晚期。那段时期(18、19世纪),欧洲的艺术史在不断否定前人与颠覆传统,层出不穷的各种流派各领风骚数十年。而彼时的中国艺术圈,只是拾前人牙慧,在宋、元、明的艺术审美上曲折盘旋。
就在流亡贵族朱耷用“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来哀叹明朝山河破碎的时候。欧洲开始接受启蒙思想,表现宗教与皇权的巴罗克艺术开始衰败。艺术不再是宗教的宣传品,也不再是皇室贵族的精美装饰品。欧洲的艺术开始赞美大革命的精神,表现资产阶级和人民的英勇与智慧。
就在乾隆皇帝流连于宫廷“画作”,嘉奖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师,宫廷绘画鼎盛繁荣的时候。欧洲的艺术家选择了“新古典主义”来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精神与自由主义的象征,成为人民勇于抗争的英雄主义的象征。
就在扬州画派放弃了“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儒家传统审美,迎合世俗情趣,进而兴起于江南的时候。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失败,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希望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摆脱精神的重压,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艺术。
就在充满浓重的市井审美趣味的海派绘画开始扬名立万的时候。欧洲开始了现实主义的新潮。现实主义艺术摆脱了巴罗克艺术的神性、古典主义的英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艺术开始关注底层的人物。
——就在中国的艺术圈沉浸于传统审美的时候,欧洲的艺术家们不断颠覆传统的艺术观念。彼时的欧洲艺术家用行动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艺术并非屈服而是征服。艺术家并不是通过艺术品来反映他的时代与文明,而是通过艺术品来反对他的时代,通过艺术品来摆脱时代对他的束缚。好的艺术与艺术家,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这是“圆明园兽首”的艺术史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启示三:
“新”战胜“旧”
是艺术史的必然
圆明园的建筑与其中的艺术品,大多都是一种皇权的炫耀。“兽首”所在的海晏园,实际上就是向外国使臣展现皇恩浩荡、皇权威严的一处园子。清代中晚期,尽管朝廷与民生都已露出衰败之象,但是皇权的力量依然牢牢主宰着一切。而同时期的欧洲大陆,皇权已经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衰落,艺术创作的主题开始关注普通人,艺术创作成为价值观转变的先声。
整个19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与革命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流派的变迁也是欧洲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的革命过程。但是19世纪的欧洲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追求,并没有体现在他们对待殖民地的态度上。他们一边在本土上争取个人自由与人权平等,一边在海外殖民地上烧杀掳掠。一边讴歌《自由引导着人民》,一边火烧圆明园抢走“十二生肖兽首”。一边在《希奥岛的屠杀》面前慷慨激昂地谴责入侵者,一边派出舰队炮轰中国的港口。对个人权利、社会平等的追求与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同时存在,形成极具讽刺的反差。
在人类历史当中,胜利不会倾向于那些传统保守、墨守成规的人,命运女神垂青于制造新规则,并将新规则强加给对手的人。这是英法联军为何炮轰中国港口,为何火烧圆明园的内在逻辑。
回望人类的历史,总是强者在制造规则,并且把新规则强加给弱者。这个道理,放在艺术史当中一样适用。如果说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那么推翻旧审美、建立新审美就是艺术的最高目标。这是“圆明园兽首”的历史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启示四:
自尊心不是靠
别人就能“归还”的
1860年秋天,英法联军得知清廷逮捕了他们的使节,并且把被俘之后的英法俘虏虐待致死,联军首领额尔金勋爵决定报复清廷,准备攻入京城,烧毁紫禁城。后来经过考虑,联军最后选择了圆明园作为报复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紫禁城是当时中国政府所在地,而圆明园则是皇帝的私家园林。英法联军认为要为背信弃义、虐杀俘虏的事件负责任的应该是中国皇帝,而不是中国老百姓。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但吓破了咸丰皇帝的胆子,也伤害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把中国近代史割开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但是这个伤口的痊愈需要依靠艺术、文化与制度的进步,而不是仅靠几件艺术品的回归。
“圆明园兽首”流落海外转眼间已经一百五十多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多了还是少了?传统的价值如何与现代观念对接?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多了还是少了?今天的圆明园西部园区的保护工作和圆明园的重建工程,有多少民众在关注?高架桥横跨颐和园缓冲区的事件,有多少民众在关心?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是否了解欧洲人在一百多年前用艺术来表达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
一百多年过去,从封建皇权中走出来的我们,有没有更加尊重人的价值?有没有人记得火烧圆明园的时候,那三百多名被烧死的太监与宫女。有没有人想一想,也许人的生命远比珠宝名画更有价值?尽管他们有着最卑微的身份。在三千年的中国文化与艺术里,有皇恩浩荡、有忠臣孝子、有文人风骨、有江湖道义,唯独没有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没有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今天是否需要改变?
如果我们足够好运,还有下一次的兽首回归。希望到时候能够在各种媒体上出现更深刻的思考与更有深度的讨论,那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比一百多年前更上一层楼,那时我们才能认真地谈谈文化复兴与艺术繁荣的中国梦——这是兽首回归事件给我们的最后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