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然
[摘 要] 为了探求玉米免耕高产的试验效果,友谊农场在第五管理区进行了玉米免耕技术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秋天秸秆全部还田并采用免耕平播的栽培模式,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增肥的效果,适应2012年的干旱天气,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种植 效果
二十世纪90年代,国外对玉米就已经实行保护性耕作,免耕或少耕,当时我国不能推广此项技术,如今技术已成熟,实行玉米免耕势在必行[1]。为此,笔者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做了玉米免耕技术的试验分析,求证免耕技术的要求,改良土壤情况,对产量影响等。
一、试验区设计内容
1.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第五管理区一站3号2区,试验设五个区。采用品种:鑫鑫1号。其中:A、B、C、D区各10公顷,垄作、秋起大垄、垄距1.3米、垄上双行,秋季玉米秸秆粉碎并部分还田;E区5公顷,平作,秋季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2.处理与方法
秋施肥:A、B区施尿素80公斤/公顷+磷酸二铵90公斤/公顷+50%硫酸钾25公斤/公顷;采取大垄包肥。
C、D区垄上深施磷酸二铵110公斤/公顷+50%硫酸钾120公斤/公顷。
E区采取平作栽培模式。此试验区用施肥机械条施入土壤中,施肥行距65cm,磷酸二铵110公斤/公顷+50%硫酸钾120公斤/公顷。全部采用约翰迪尔播种机和施肥配方,全部采用秸秆还田措施。
种肥:A、B区施尿素80公斤/公顷+磷酸二铵120公斤/公顷+50%硫酸钾50公斤/公顷+生物有机肥30公斤/公顷;
C、D、E区商品量394公斤/公顷;其中:尿素164公斤/公顷+磷酸二铵110公斤/公顷+50%硫酸钾肥120公斤/公顷;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测产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五个处理的株高都在296cm左右,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的株高并无太大影响;因出苗率的原因,各处理的密度存在差异,A、B两个处理的密度都在4500以上,明显多于其他四个处理,C、D两个处理密度在4350左右,明显高于E处理;E处理的株粒数显著多于其他处理,达到了624.7粒,B区株粒数明显少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千粒重并无差异。
由实测结果可知,除B处理外,其他处理的产量都高于600千克/亩,E处理(完全根据美国配方平播栽培)产量为877.20千克/亩,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产量依次是D处理、C处理、A处理、B处理。
三、结论与讨论
1.A处理和B处理对比,A处理的产量高于B处理,由此可知,在垦区的施肥配方条件下,迪尔公司指夹式精密免耕播种机并未真正起到增产的效果。
2.B处理和C、D处理对比,不同的施肥水平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究其原因,C、D处理增施大量钾肥,有助于减少玉米秃尖的现象,增加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株粒数,从而提高了产量,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施肥配方条件下,迪尔公司指夹式精密免耕播种机的产量高于普通播种机,这说明,要在农业技术措施相配套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达到增产效果。
3.C、D处理和E处理对比,E处理的株粒数和产量都明显高于C、D处理,由此可知,秋天秸秆全部还田并采用免耕平播的栽培模式,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增肥的效果,适应今年的干旱天气,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4.C、D、E处理和A、B处理对比,C、D、E处理株粒数和产量都明显高于A、B处理,因C、D、E区施肥均是按照美国配方施肥,这说明,美国的施肥配方对于今年的气象条件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由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E处理株粒数和产量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主要原因是E处理秋季完全秸秆还田以及平播的方式,对蓄水、保墒、增肥都有明显的效果;其次今年属于严重干旱的一年,不适合种植密度太大,而E处理由于播种时有许多秸秆残茬覆盖表面,有不少种子没能覆土,所以密度要明显小于其他四区。另外,按照美国配方施肥,相应配套迪尔公司指夹式精密免耕播种机,能够提高玉米的株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四、玉米免耕播种优点
1.免耕直播省去了耕地作业,节省了作业费,播种期提前,比常规平播提前1~2d。若遇阴雨天,免耕更会体现争时的增产效应。
2.免耕地块蓄水保墒、保墒能力强。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土壤的水、肥、气、热可协调供给,干旱时土壤不易裂缝,雨后不易积水[2]。与翻耕的比玉米生长快,苗情好。另外,肥料不易流失,产量也相应提高。
3.玉米抗倒伏性好。免耕玉米表层根量多,主根发达,加之原有土体结构未受到破坏,玉米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强,所以玉米抗倒伏能力强。
4.玉米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还田3年的有机质增加0.05%~0.09%,还田6年的有机质增加0.06%~0.1%,还田9年的有机质增加0.09%~0.12%,全氮、有效磷和速效 钾含量也相应地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毕英杰.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初探[J]. 现代农业. 2010(08) .
[2] 张庄,付庆中,袁雪娇. 稻田小麦免耕与翻耕栽培效果初探[J]. 耕作与栽培. 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