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宁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
青少年在跨越人生旅途时需要有人来引导和支持,学业需要有人督促检查。而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得不到亲人的引领关爱,他们的苦恼无处诉说,欢乐无人分享,权益缺少保护。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千万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老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经过有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所占比率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3.3%;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3.1%;单亲和孤儿:3.2%。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性格、品行极有可能出现偏差。尤其生活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不良习性滋生变质蔓延扩大。
(二)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大概占62%;无人监护占13%;其他亲戚监护占25%。这些隔代监护存在很多不良因素,一是心理代沟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迁就;三是缺少教育理念。亲戚监护,孩子会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产生心理隔阂。没人监护的儿童心理缺少安全感,而且遇到事情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父母亲情过于淡薄。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任何东西都无法取替。然而现在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教育知识、经验及儿童心理变化特征,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
(四)老师关注过少。老师也许关注最多的是“好学生”和“双差生”。殊不知,那些“名不见经传”却心理充满矛盾、彷徨、困惑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更大的心理危机,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
(五)感觉学习压力过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有55%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原因是除了功课越来越加深外,另一个原因是祖辈不识字,不能课外辅导,很多问题堆积。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压力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绩就会下降,自信心、上进心、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
(六)心理过于压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留守儿童却要面对一些不定的悲欢离合,感到孤独、无助、烦恼等。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常常是学生的楷模。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该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之一去探索研究,寻找解决的良策。如何去解决这个大问题,我认为教师的关怀是至关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提议,有不妥之处,请同仁斧正。
1. 建立记录成长档案
从我的观察调查来看,现在的留守儿童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有责任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让班级授课老师共同关注他们,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不讽刺不挖苦学生,教书育人。
2. 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学校要定期召开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题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班主任在学校“政策”“制度”的支持下,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在班会上,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模范的事迹激励,使留守儿童树立道德概念,提高认识,熏陶情感;联系实际,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故事让留守儿童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利用名人名言传授经验。
3. 互结对子
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和同伴的交往中将会得到处理事情和关系的机会。据统计,没有父母直接监护、单亲、孤儿所占比率为22.3%,一个班级以58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3名。三个扶助一个,让他们周末一起完成作业、玩耍,体验生活。按配备教师比例20∶1来计算,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互结对子,实施帮扶。工作中首先是关注情感和情绪的教育,给予合理和恰当的关怀和教育,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自立、学会坚强、学会感恩;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义工,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替他们安排学习、活动等充实他们生活;和他们一起度过节假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
4. 经常联系家长
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举办家长学校,传授正确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指导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沟通。主席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工作做到家了,相信我们的社会、家庭一定会更和谐。其实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是心灵精神上的慰藉。现今国家给予他们更多物质上的帮助,作为老师应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上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5. 成立管理小组、办公室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班级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成立“独立儿童”办公室,选用具有独立能力和号召力的孩子担当组员,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扩大影响力,发挥渲染力,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随时请教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