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国
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之路,因此,读写结合,应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手段。
朱光潜在谈到自己学国文的体会时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熟读”、是“浸润”。但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文本中的“骨力”“神韵”根本还未能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就在浮光掠影的阅读基础上开始了模仿写作,结果只在皮毛上求形似,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提高意义不大,阅读与写作未能相互促进。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市规划课题《基于校本资源的高中生语文素养建构的研究》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开展“删补美文”读写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删补美文”读写活动的实践
“删补美文”读写活动是教师事先从美文的语言、结构、思想等角度选择美文的一处或多处精彩处,将其删除,然后让学生“熟读”“浸润”美文,独立补写教师删除处的文字内容,学生补写的文字分小组展示、讨论,再出示原文中教师删除的文字,揣摩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美文的“骨力”“神韵”,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读写水平,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从美文体裁上看,我们在高中三个学段分别选择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三种样式,分别对应高考试题的三种文本选材,力求读写活动的实践在高考的范围内进行,有一定的效度。
从操作层面上来看,我们采取“读、品、补、议”四个程序,再辅以“优秀补写作品”评选、“优秀补写心得”评选等活动,力求读写活动的实践可操作,有实效。
从测评量化及结果运用上看,学生参加一次删补活动计3分,有一篇补写心得计5分,被评为优秀补写作品的计10分,有文章发表的每篇计20分,有作品集的计100分。每学期末将每个学生的各项删补读写测评量化。量化结果记入学生语文素养档案,量化结果低于班级后1/5的,评为D级,视为此项指标不达标。不达标的学生要写出申请报告,下一学期要达标且达上一级指标。
“删补美文”读写活动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便于复制和推广。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不求快,不求量。品读细嚼慢咽,补写瞻前顾后,讨论深入有效,不以数量评优劣。第二,静寓动,动寓静。学生删补谓之“静”,揣摩讨论谓之“动”。 删补中查找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文章,静中寓动。揣摩讨论中记下补写心得、写作知识技巧,动中寓静。第三,有活动,有延伸。活动结束要测评量化,量化结果要评价学生,对不同学生要作出不同提升要求,学生达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首先,我们通过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期末考试阅读和写作两项成绩的比较看,实验班比普通班均分高9.36分;其次,从学生的优秀补写心得上看,不少学生写出了类似的感悟: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有一段抒情文字了,作者选择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更有助于表现此时的心情。我补写的文字没有用修辞手法,显得平白,感情也平淡。今后写作也要尝试用这种写法。从学生写出的这样的文字来看,文本中的“骨力”“神韵”确实浸润到了学生的头脑中。随之而来的是,我校文学社收到的稿件多了,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的学生多了。
二、“删补美文”读写活动的思考
读写结合一度是语文课堂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找到更为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收效甚微。尤其是在今天导学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一度被冷落,学生的语文素养被追求升学率压制。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越来越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删补美文”读写活动正是从提升学生素养的高度,以生为本,发现学生,发掘学生,发展学生。
“删补美文”读写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学生读书,自己要先读书,精选美文。教师要从语言、结构、思想等宏观角度设计每一种类型的选文特点,还要针对每一篇美文从微观角度设计删补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删补美文”读写活动需要持之以恒。一般来讲,学生从高一到高三需要经历多次分班,语文教师也会不断变化,所以本项活动应该从学校层面、教研组的角度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保障活动的持续运行。
“删补美文”读写活动需要升级、升华。本项活动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等层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推行到经典名著中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
总之,“删补美文”读写活动有利于学生读写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