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琴
摘要:历史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这样一来也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
关键词: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60-1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认识到,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历史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概括的。比如,学习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初中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指望着翻书找答案。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图,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材施教,传授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