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2013-04-29 00:44张虹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言课外文言文

张虹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热忱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下被演绎得风生水起,而在众多的新课改理念中,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最终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本次课改的主导精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很简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①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深奥难懂,望而生畏;而对于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他们更是不敢涉足,不愿涉足。

近年来,不少学校把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阅读列入考查内容。这一变化,更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学生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通过课内文的检测往往会有偏差,因为它考查的是已学知识,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识记水平。与之相比,课外文言文的考察则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②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题,现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一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积累,轻运用。在课内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文言词汇、语法的识记与积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与课改精神相悖;其二是学生要求生动地学,而教师往往只能枯燥地教。作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希望能快乐轻松的学习,而文言文的讲解又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极易丧失。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学生是抱着畏难或排斥的心理,而这一点在基础薄弱的初中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今初中生文言文学习面临的不利现状是:

1.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家长,对于古典诗文一般都了解不多,学生来自家庭的熏陶几乎处于缺失状态。

2.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针对教材上的文言文,学生文言文接触少,文言积累少,导致了他们文言阅读能力不高。

3.学生一方面阅读能力不高,读起来觉得困难,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又对于课本所选的有些篇目兴趣不大,如《观潮》《满井游记》《鱼我所欲也》等,这就加重了他们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若这一现象得不到重视与扭转,不单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实亦举步维艰。

总而言之,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学习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拓展文言文教学这个课题就变得十分紧迫。如何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二、“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是有效策略

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等。同时还要处理好积累与运用的关系,探索一条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的有效途径,这对现今初中文言文教学有重要意义。拓展阅读所选的“浅易文言文”因其“浅易”和“丰富”的特性,可以促使二者有效统一。“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是学生进行积累的有效途径。

具体设想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等要素各有侧重地甄选浅显文言文,在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甄选拓展资料时按积累程度分层推进:初一写人叙事类趣闻,初二写景抒情类小品文,初三注重生活感悟类。我们在拓展时侧重于课后拓展:依托课本,由节选向原著拓展、向同类主题拓展、向名家其它作品拓展。

这里借我们“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组的操作过程和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渐变做一次展示和探讨。

初一上完《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后,老师做了个推荐阅读《世说新语》活动,期待以《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同时在连蒙带猜的阅读中积累一定的实词。

在初二上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后,给学生拓展了一个专题:贬谪文学。同样是贬谪,柳宗元的永州是寒山瘦水,柳宗元的情怀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凉,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冷寂悲怆;欧阳修的滁州是“蔚然而深秀”,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寄情山水和沉醉;范仲淹的巴陵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在比较与拓展中学生不仅鲜明见识到了四位大家的山水情意和政治情怀,也在比较拓展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在评价中吸收古代士人的优秀传统: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与乐观。这时候学生逐渐开始看到了文言经典的价值。

在做了两次浅易文言课后拓展专题后,看到一部分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们“课外浅易文言文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组又趁热打铁做了一个研究性专题活动:我眼中的苏轼。学生自己分组分工合作去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自评互评等。学生展示的成果超乎了老师的意料和期待:视频、手抄报、论文等,内容详实、资料全面,一个真实又鲜活的苏轼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在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苏轼的穿透儒、道、释三家的人文情怀,而且在文言资料、文言字词的认知、整理、积累、运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到了初三,由于学生在文言文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外拓展上也有了一定的铺垫,所以在拓展内容上注重生活感悟类,拓展点上由积累转向在积累中运用上。上完《出师表》后围绕诸葛亮的“赏罚严明”的建议,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古代典律制度的拓展尝试,如“乐工罗程者”等浅易的课外文言拓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对文言文的学习也由积累转向了运用。

三、关于课外浅易文言文有效拓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拓展材料时应避免不着边际。哪一类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根据其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等细部特征进行选择,并尝试结合学生所处学年实际理解水平,探究并总结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拓展阅读时给予方法指导。在拓展活动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指导,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从而能自觉地、饶有兴趣地不断拓展,变被动为主动寻觅。

3.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拓展中,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设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辅导,让他们有机会、有信心表达自己的见解。

古诗文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流传至今,虽历经时间磨洗却魅力依然。一代代莘莘学子从中汲取丰厚的人文养料,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不仅大大拓展了审美视野,获得了精美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写作启迪,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健全了自身的人格素质。快乐的古诗文学习,将引领学生步入文言文的阅读的殿堂,从而有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导航,快乐积累,有效拓展运用,初步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厌学情绪,希望在“浅显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中逐步提高初中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

注释:

①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③王松泉:《阅读教材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④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作者通联:广东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课外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