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生
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一、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中,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获得美的陶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用《黄河颂》MTV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写朗诵词,加深了对《黄河颂》的理解,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配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
三、变难为易,提高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寓教于乐,培养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
如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在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时,展示多媒体画面并播放萨克斯名曲配乐,学生能很快进入诗歌情境。在领悟诗歌丰富内涵的教学环节中,采用给诗配画的方法,课件展示:以大海和远山为背景,诗人拄着拐棍、略微驼背,给我们的是一个灰暗的背影。这个背影正是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白,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验作品。在多媒体画面所渲染的氛围里,学生开启心扉,畅所欲言,从而领悟到诗歌那“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索绕着那片厚土”的悠长的思乡之情和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运用多媒体还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步提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虽然这首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但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走进诗歌的意境。于是我先让学生欣赏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曲调,然后要求学生展开遐想,可运用比喻(包括通感)把感受化为文字,也可根据音乐的意境绘出想象中的景物,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互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并播放配有画面的朗读录音,学生也就渐入佳境,诗中浓缩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己被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学生原来的想象获得了补充、完善。对诗作的把握和领悟进入到更高的层次,获得了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