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不尽的人生哲理,谈不完的道德话题 (下)

2013-04-29 00:44王淦
师道 2013年8期
关键词:作文题作文同学

王淦

学生生活进入视野

如果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在涉及内容上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差异的话,那就是学生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总共18道作文题中,与学生、学习有关的题目有3道,占了六分之一。事实上,只有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学生才会有感而发且发自肺腑。

今年全国课标Ⅱ卷(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作文题所用材料就很有现实意义: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读罢这则材料,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高校中的几起骇人听闻的同学相残的恶性案件。同学之间本当亲如手足,可如今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可以拔刀相向,或是暗中下毒……个中原委,的确值得高三这些“准大学生”们思量。我们的同学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检讨。今天是同学关系,明天就是同事关系,不管对待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我们都应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别人是另一个自己!

江西卷作文题则将触角伸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学了奥数可以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摘金夺银,可以保送国内名校;英语则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主科”的宝座,进入大学后,四级、六级、托福、雅思……更是风光无限。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因为爱好而乐意学习这两门学科,而更多人恐怕还是脱不开“功利”二字在被动应付。至于“周树人”就没有奥数、英语那么风光了,近几年,课本上鲁迅的文章逐渐退隐,尤其是鲁迅最拿手的杂文更是所剩无几。这究竟是出于一种功利之心还是为了配合“主旋律”,就只有教材清楚了,在此不便妄言。

天津卷的作文题似乎历来都很“小巧”,去年作文题是让学生对两条小鱼“身在水中不知水”的现象进行探究,今年则干脆让成天与知识打交道的学生去分析知识从何而来了——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的政治课本上老早就给我们扫过盲了——实践出真知。所以,作文要想超越“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一见解几乎不大可能,学生最多也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具体途径上多举出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罢了。

社会自然琵琶半遮面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真正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且体现出批判精神的,大概只有浙江卷一家,而浙江卷的批判方式还相当隐晦,有如杂文中的“曲笔”——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命题者自摆乌龙):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这三句名言,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当今社会,一颗颗纯真的童心(不仅是孩子,亦包括成人)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人类(不仅是成人,亦包括孩子)正向着复杂、功利甚至势利一路狂奔。读完这一组材料,我想套用一下鲁迅《狂人日记》结尾的几句话:“没有失去童心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当然,我们同时亦须“救救大人”,因为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潜在的老师!

山东卷的作文题很得体地将诺奖得主、老乡莫言用进了材料中,不过材料跟诺贝尔文学奖无关,而是讲了几位作家对待别人挑错的态度——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古人都门儿清的事,当代作家理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这事如果摊到其他人(诸如公仆)身上,还能有这般诚恳和洒脱吗?难说。所以莫言得诺奖,该。

在18道作文题中,唯一一道引导考生将视线投向大自然的是江苏卷的作文题。材料选自一位业余作者的一篇随笔: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其实应为蛾子)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人们不经意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给一群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左右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细思之,人类从古到今在这个世界上干下了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我们对大自然的环境、生态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网上曾有一句流行语: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天洪涝、干旱、雾霾频频来袭,推本求源,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正是人类自己!

一些面孔似曾相识

上文谈到今年辽宁卷的作文命题与2011年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在主旨上“不谋而合”,今年重庆卷与湖北卷作文的主题接近。其实今年的福建卷的高考作文题与201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则更为相似。福建卷作文题所供材料是一首顾城的题为“忧天”的短诗: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顾城是当年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但这首诗却谈不上朦胧。这道作文题的题旨与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几乎完全相同,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那也就是“脚踏”与“扎根”之异了。反正只要读过2010年北京高考佳作的同学套用起来几乎不用做太大的改动。

还有就是今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其实这道题并未脱离2012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科技的利与弊”的窠臼。2012年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是——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两则材料都要考生分析科技给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只不过湖北卷多了点怀旧的意味,重点放在谈科技之“弊”上;而北京卷则重在探讨科技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偏重于谈科技之“利”,且借助于爱迪生的眼光,有了几分“穿越感”。

再就是今年广东卷作文题所用材料与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所用材料形式特别相近。今年广东卷的材料是: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2011年全国卷Ⅱ所用材料是: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我想,这两则材料中的三种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考生无论倾向于哪一种选择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予不错的分数。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考生在考场上一定会握着一把道德标尺去考量这一个个选择(特别是对后一则材料中的调查结果),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当真话与考分发生矛盾时,我相信考生基本上都会弃真话而就考分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中的悲哀。当然广东卷的这则材料所隐含的道德因素较淡,更多体现出的是不同的人生观,所以考生应当可以自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在当今中国尚未形成气候的慈善事业表达自己的见解。

几处硬伤真伤不起

每年的高考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引发一些争议,可今年的作文材料带来的争议却是源于材料中的“科学性错误”。比如有专家指出,福建卷中所引用的顾城的诗歌的前半部分完全有例涉及到的都悖于天文学常识,江苏卷所用材料中山洞里的“蝴蝶”应为蛾子等等。当然上述两则是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的语文专家们一时忙中出错似乎情有可原。但浙江卷作文材料中,将一段名言的作者张冠李戴——把“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作“美国作家菲尔丁”,这就难以让人原谅了。毕竟命题者都是些语言、文学、写作方面的“专家”呀,你题目中都出现常识性错误,若是学生在写作中出一些纰漏,你好意思去扣人家分吗?

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卷命题专家也应该补补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了,或者当命题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时虚心请教一下这类学科的专家,免得贻人话柄。至于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记不清时多查查资料。高考在国人心中分量太重,根本承受不起硬伤。

面对2013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虽说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略有起色,但在直面现实(尤其是一些严峻现实)、关注民生方面依然不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务虚”之风依然强劲,玩味人生、体味生活、泛道德化的作文题占据了作文市场的绝对份额。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逊色于高校自主招生作文题。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作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可我们的高考作文却大多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避实就虚的幻境里兜圈子,这必然会使高考作文所承担的更为重要的考查意义丧失。封建时代的白居易尚且知道“文章合为时者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难道生活在开放、民主已成主流的现代社会的教育家们反不明白?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作文题作文同学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