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铭
容理诚老师是珠海市语文教研员、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会长,该次研讨会的灵魂领袖。他刚刚办理退休手续,但在讲台一站,犹现当年风采。他讲的是:《卖油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们来自珠海的教师对此并不陌生,因为他曾在许多场合讲过,并且最近还出版了专著。我也曾经从思维的角度进行过点评,以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把人拉出水”,而容老师却像司马光救人那样,来个逆向思维,“让水离开人”。这回,听了他的讲课之后,我把它放在汉语言发展史中进行审视,又发现了其中的新意义。
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我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适应了时代潮流——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但它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使高雅的书面语言走向平俗。当初,多少文化人士不愿落俗,甚至不少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居然还是用文言文发表。的确,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雅,而不是使人俗!
正因为如此,多少高人,骨子里对文言文充满着爱,自觉不自觉地在使用它。请看蒋介石的日记:“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到十六岁时,必待我母严责痛击而后出门。及至二十余岁犹如此也。此天性使然,不能遂改。”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也几乎是通篇都是文言整饬句式。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信亦是如此:“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更表现出了他对文言文的难于割舍:“五年前,严几道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日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的确简练、典雅、优美!
再看下面一段老师对学生作文的修改:
学生作文语段:我喜欢报刊上那些充满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感到快乐的同时又收到教育的漫画作品。
老师修改为: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
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高兴得不得了。
本世纪初,一篇高考满分的文言作文《赤兔之死》在报刊发表之后,社会上好评如潮,连我的一位经商的朋友也赞不绝口。之后,此类文章越来越多,并且有向中考漫延的趋势。而国人普遍接受、赞扬,极少听到反对、贬斥之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白话文在推行百年之后,随着基础教育甚至高中教育的普及,它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人们也在期待并努力地向高贵进发,充满书卷气的文章又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是哲学上的一种“反复”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容理诚老师的逆向文言文教学——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正是适应了现代人这种心理要求,为语言的由“俗”到“雅”搭起了一座桥梁,找到了一个载体。
从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翻译成“于是拿一只葫芦把它放在地上”到“于是把一只篮球放在指尖上旋转”翻译成“乃取一球旋于指尖”——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古文和白话文的句式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会贯通。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用“我感觉到十分痛快呀!”的表达远不如“岂不快哉!”来得简练、典雅、过瘾!
这应该就是容理诚老师的“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在汉语言发展史上的意义吧。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金海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