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2013-04-29 00:44王李婕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学分

王李婕

通过对学分制起源与产生过程的历史回顾、对国外学分制实施现状介绍、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践历程的梳理等问题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学分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问,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我们的不懈努力。

中国高校 学分制 发展历程 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和手段、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等越来越引起高等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自由选课、自主择业。学分制具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

一、学分制的生成轨迹

18世纪80年代,德国一些大学因为生源严重不足而被迫关闭,以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掀起了围绕“学术自由”的大学改革运动。

18世纪中叶,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结束了,这次运动很成功,代表成果之一就是产生了课程选修制;但是真正导致德国大学出现新面貌、产生系统的科学教育理念、确立课程选修制地位的,是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洪堡领导的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改革运动,是随着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标志是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

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并诞生了选修制,而选修制的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是美国最早尝试选修制的第一人,1839年,哈佛再度发起课程改革,当时的哈佛校长昆西认为选修制是合理的,应该允许学生选修自由,1869年,艾略特当选为哈佛校长,全面推行选修制。

推行选修制的直接后果就是激发了学分制的产生。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在实行选课制的学校,学年制已不再适用,于是“学分”就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单位产生。学分制是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首先确立、实施的,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规定学生只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获得学位。

学分制的主要特征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二、学分制在美国和日本

1.美国

美国的大学几乎都采用学分制,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的具体操作在美国不同高校存在差异:(1)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各不相同。(2)即使在同一所大学,各系的教学计划也不尽相同,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3)学校学期不一样,学分计量标准也不完全一样。由于美国学校种类繁多,有的学校使用一学年两学期制,有的学校是一学年三或四学期制,所以学分计量标准有差异。(4)获得学士学位需要的学分不同。由于学校不同,最低学位学分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大学要求最低是120学分,有的要求360学分,还有的要求516学分。

虽然具体操作有很大出入,但美国高校学分制仍然有許多共性:(1)采用“集中分配式”的选课形式。(2)注重基础教育,扩大知识面。(3)选课自由度大,美国高校必修课所占比例很小,而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占80%左右。(4)教学计划富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只要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学校不明确规定修业年限。(5)选择专业灵活。美国高校允许学生随时改变专业,只要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毕业。

2.日本

日本大学全都采用学分制,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因此日本和美国的学分制有很多相同之处,吸取了美国学分制的部分优点。日本在《大学设置基准》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必须在大学学习四年以上(含四年),取得12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许多学校还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修满64个学分,三年级结束时必须修满96个学分才允许升级。关于学分的标准,《基准》中规定45个学时算一学分。从这些规定来看,日本的学分制并非美国那种完全的学分制,而是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一种学分制,学年学分制。

三、学分制在我国

学分制在我国经历了4个阶段:引入实验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取消停顿阶段,恢复实行阶,学分制固然有许多长处和优点,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中国的学分制还是一种比较刚性的学分制。中国学分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分系统存在问题。我国高校学分的规定大都是以每周一学时,上满一学期为1个学分,实验等其他课程再另行规定。但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一,一个学期所规定的周数不同,大多数高校一学期为18周。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与总学时数,各校间高低不平,差异很大;学分偏高,总学时偏多。

2.弹性学制存在问题。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以专业计划规定的学习年限为参考,一般是3~8年。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经济条件、学习能力、创业等情况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不存在学年制下学生因一门考试不及格而留级的情况。真正实行弹性学制的高校几乎没有,只有极个别的高校针对个别学生开放弹性学制。

3.选修制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高校选修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存有问题:(1)限制性选修占主导。我国高校选修方式是以限制性选修为主,而大部分高校一般不单独设置任意选修课程。(2)选修课比例低。通识教育课程选修比例低,学科与专业课程选修比例低,选修总比例低。(3)选修内容范围窄、内容少。对于选修的学分数高校一般都进行了限定,大多高校将此设定为12~16个学分。

针对我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完善学分制的对策:

1.减少学分数,缩减总学时。首先,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此模块学分控制在50~60之间比较适中。其次,缩减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分,此模块总学分可以精减到70~80之间。此外,余下的模块即“其他培养环节”,也应做出调整,可以考虑设置10~20个学分,既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又能保证学习质量。

2.增设选修课程门类,丰富选修内容。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多建设精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课程。这也要求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专长,并能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有所涉及,多开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3.让弹性学制真正弹起来。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国家应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其次,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分情况接纳提前或推迟毕业的学生。最后,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考虑取消毕业生就业时限制户籍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8.

[3]邬大光.本科教育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J].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8.

[4]朱梅林,尤立红,石元蒙.高校学院制下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2011.

[5]薛成龙,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模式及配套管理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杨燕,陈舒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J].江苏高教,2003.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