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2013-04-29 00:44:03李青青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性知识现象爱情

李青青

大学生同居现象普遍,主要由社会因素、个人自身因素与校园因素导致,该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许多不良影响,我们需要思考,对该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大学生 同居 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同居现象开始由隐性日趋显性。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可以心平气和地议论“同居”的利与弊,即使不赞成或反对,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见怪不怪。一夜情、试婚、同居等种种不正常现象,使得性、爱、婚不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学生同居,似乎慢慢成为一种流行。

一、大学生同居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外来文化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各类大众传媒,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广告和书报杂志中,有关男女爱情以及性生活的镜头描写日益增多,又由于全社会性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思想比较单纯、社会经历较浅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影响极大。这些爱情内容最易拨动青春期学生的敏感神经,触发甚至强化青年学子对异性的渴望,促使他们过早的尝试爱情,在理性与自制力尚弱的时候,过早地陷入爱情生活而不能自拔。对于婚前同居的规范环境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社会上都宽松了许多,人们都倾向于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行事,婚前同居早已不是新闻,越来越多的这类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对爱情的心理需求

很多大学生选择同居仅仅只是因为爱情,在热恋到一定程度时,觉得双方谁都离不开谁,而且他们认为两人终归是要要结婚的,相互都深爱着彼此,于是就开始了同居。他们认为生活在一起,更易磨合两人的感情,而且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爱对方,所以愿意和对方住在一起,共同生活,感受爱情。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应该得到肯定,但是过于夸大、过度盲目的爱情,无视甚至于藐视社会所公认的婚恋道德的,不懂得约束自己的情欲,必将会导致美好的爱情结出难堪的苦果。

2.对爱情的生理需求

大学生出现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大学生必须对这种性冲动进行适当的克制与控制,否则会与传统的婚姻限制产生一些矛盾,为了解决性饥渴,生理上的成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对性的需求,在生理的驱动下,对于处于“性待业期”的大学生们多数选择同居,同居也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性的生理需求。

(三)学校因素

1.学校宿舍条件差

当今大学生宿舍条件不尽人意,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学生居住空间狭小,没有自由空间,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很多高等学校在扩招同时并未及时跟上后勤服务等配套措施,使许多新生无法接受。适应能力强的,就默默忍受;而经济条件宽裕的,便纷纷离开宿舍,寻找自己的自由空间。

2.学校管理教育不当

当前大学生同居现象很普遍,但很多学校对此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同居没有明文的规定,但是只要发生了严重后果便进行严肃处理,这种态度使得解决大学生的同居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导致了近些年来频繁发生因为同居导致一系列问题而被学校开除的事件。学校想制止这一行为却收效甚微,对此无可奈何。学校周边各种日租房,月租房,各种学生公寓等给大学生同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基本上在一个没有性教育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还缺乏对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和积极引导,更是少之又少的高等学校能够开设完备、科学的性教育课程,缺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爱观的相应措施。没有良好的教育,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性价值观。

二、大学生同居现象导致的不良影响

(一)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

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很是重要,但是一旦两人确立恋爱关系,便长时间局限在二人世界中,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对方一个人身上,因而减少了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缩小了交际圈,基本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交往隔绝开来,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流产人数持续上升

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盲目冲动的,加上他们性知识的缺乏,因此避孕措施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出现生殖健康问题的危险性,如意外怀孕、流产、流产后一系列并发症以及传染性传播疾病等。此外,发生此类问题的学生往往不像让他人知道,因此在一些不正规的小医院进行流产,对其身体的危害大大增加。

“人流”不仅对众多女性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甚至导致终生不育,对男女双方的心理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还恶化了社会风气。

(三)隐患较大,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1.性病传播增加

许多青少年往往不知道如何避免性病的传播,从而成为性传播疾病的易感人群。大学生一时冲动的性行为往往没有进行防护措施,这就大大增加了性病与艾滋病的传播率,从而加重了社会公共卫生等问题。

2.离婚率增加

婚前曾经发生过同居行为的青年在之后的婚姻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如难以忘记曾经的恋人、将现任配偶与昔日的恋人进行比较、容易对配偶不信任,等等。因此,大大增加了两人婚姻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有多次同居经历,婚姻对他来说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同居罢了。如果两人经历相似,对婚姻的态度则会变得不认真,婚姻关系脆弱,导致离婚率大大增加。

3.因失恋导致的人身伤害增加

大学生暂时还不能够正确处理一些因感情而产生的问题。近些年来,在大学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因为失恋或示爱不成而自残、自杀或是因情感纠纷而产生的暴力事件,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在恋爱时遇到困难,还不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思想还不够成熟稳定。

三、对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当今社会,同居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践行,在无形中已被社会接受或者认可,一概的说同居行为是不道德的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同居并非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德沃金认为,必须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每个人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对于同居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应该不应该,而应该看到现象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的问题。虽然在我国许多学校里都有安排生理课,但是教育者却都用保守和无视的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结果使得学生在教育中失去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机会。长期以来,对于性知识的了解比较困乏,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谈性色变。禁止或回避性知识是错误的、消极的,将导致一种“性神秘”的氛围。这将会促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心理,而跨越禁区。如果能及早地补上这一课,相信许多人也就不会在大学里以新鲜感或好奇心去尝试禁果。

我们必须根据当前教育的不足,将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正确的原则与方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与方法,把性教育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把性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教育机制。找到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道路:

(一)加强校园管理,改善宿舍环境

1.健全机构,齐抓共管。学校成立机构统一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把治理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工作作为当今学校创建“构建和谐校园”和“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考核内容。

2.取缔无证经营的出租房,改善宿舍环境,进行宿舍整修,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加强宿舍管理,对退宿学生进行严格把关,双休日进行宿舍走访,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圈,了解学生近况。

(二)丰富性教育内容

1.性知识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和了解基本的性知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婚姻与恋爱问题,普及优生优育和避孕节育知识,提高对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认识;性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性传染疾病及与生殖健康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性病、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做到洁身自爱等

2.性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就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提高他们对于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增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与性生理抵抗能力,避免导致性道德失范。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实录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3.性法律教育

性法律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国家制定的专门调整性行为的法律规范进行学习,强化大学生的性法制意识,自觉防范有关性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加强法制观念,以端正大学生的性态度。大学生正处于性欲的高峰时期,青春期的冲动和对性的好奇使年轻大学生的性行为极易超出法律的界限,做出侵犯对方自由和权利、违反法律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使大学生在处理两性关系中自觉守法,不至于见性忘法。让大学生了解在现实中什么样的两性是合法的,哪些性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可以在处理性行为中约束自己、平衡心態、控制情绪,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所要求。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1.教育的持续性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不可松懈,有些学校忽视了毕业生的性教育,这是不对的,恰恰相反,我们应引以高度的重视,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在谈恋爱,虽然即将离校了,但就是这种现象给低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一定得到学生认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教育学生,谈谈自身体验等等。

3.教育主体的合作性

教育不光光是学校的责任,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庭则要起辅助作用,家长应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当前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其情感生活等等,对其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要进行沟通教育与疏导。学校与家庭之间应配合默契,共同教育。

4.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将性教育设为公共选修课。我国在性教育方面曾经长期处于空白的发展阶段。学生接受性知识方面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电视、杂志、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其次就是同学或者朋友之间的交流,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内容的鱼龙混杂,这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性健康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性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傅立群.婚姻家庭关系新探[M].杭州出版社,2008,9.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

[3]刘文明,刘宇.性生活与社会规范[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

[4]马晓婧.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J].学术交流,2009,(8).

[5]任婵媛,费艳颖.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6).

猜你喜欢
性知识现象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社会科学(2021年3期)2021-03-17 09:52:48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2
奇异现象传真
奥秘(2014年10期)2014-10-17 19:52:20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
基础教育(2014年3期)2014-04-16 05: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