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肖平
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肩负着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道德情操、生存发展教育的重任。这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熏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兴趣
青少年应该具有不墨守成规,不囿于现有历史结论的探索积极性,但探索是有风险的,也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作为学生,因循守旧,死读教材,固然会获得较好的成绩,而标新立异则有可能成绩暂不如人。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创新精神,不让他们在平时的考试分数上“吃亏”,学校和教师应创建一种激励机制来调动、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宜对下列情况予以表扬鼓励。
1.对课堂上积极思考、创造性回答老师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鼓励,并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表》中,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小考、期中、期末考试,可出一些带有创新思维的试题,拟定答案时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评卷时对那些有特色、有创新的答卷予以奖分。
3.对在学生社会调查、历史小论文征文、向报纸杂志社投稿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公开表扬奖励。
4.设立各科“创新标兵”、“创新能手”等称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5.建立学生创新档案,如实记录他们在中学时代的创新成果,做为向上一级学校和社会推荐的重要材料。
二、注重课堂教学,搞好创新教育
历史创新教育可以延展到社会各个层面,但关键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改进教学模式,引进创新活动。为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尽力创设创新情境,设立创新问题,引入创新手段,充分运用历史文物资料、历史题材文本、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资料,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涉猎课外知识,积极开展讨论,让历史科代表总结概括,教师最后予以评价指导。
2.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发掘隐性知识,注重历史现象的客观作用。现行教材很注意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在教材中表述时,往往采用折中式的表述和评价。为此教师可从另一个侧面,组织学生全面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积极作用。例如,世界历史教材“美国南北战争”中,在分析《宅地法》时只肯定了它调动了黑人奴隶革命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它与西进运动的关系,指出它推动了西进运动,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利用教材注解,解读史学界不同观点。新编中学历史教材很注重引用史学界不同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存异”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选观点,自主分组查阅资料,进行课堂论辩,组织学生“裁判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好较宽松的“评价细则”,对学生论辩进行评价。
4.联系社会现实,反思历史现象。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思想,反思历史,联系现实,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如学习中国农业发展史,在传授历史知识(包括各个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农业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是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以不断地垦荒种地为特色,但不太重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忽视农业水土保持和土地改良,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的家园,就必须退耕还林,垦田还湖,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再造秀美山川。
5.布置创新习题,组织创新实践。学习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现实服务。在日常教学中,要布置一些带有创新思维的习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舒展独立的个性,让思维的骏马在学术的原野上驰骋。如,在学习“预备立宪”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鼓励他们以审视的眼光、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三年的历史学习,将会大幅度提高其人文素质,提高其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教师会塑造出适合高一级学校要求和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秦安县魏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