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校企联合实习发展改革的探索

2013-04-29 11:42哈楠费泽松等
教育界·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评估体系改革

哈楠 费泽松等

【摘要】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专业本科校企联合实习为例,通过邀请专家展开调研走访,分析了当前实习的基本情况,同时建立了“校企联合实习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革举措,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该改革方案即将在实践中予以应用,以检验改革成效,指导未来通信专业实习的长效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通信专业 校企联合实习 改革 评估体系

实习是学生检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成果、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形势、提高就业能力等的重要环节。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高校培养专业型、实践型人才的有效、必要途径。近年来,由于中央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12年启动了“协同创新”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由于联合实习的质量取决于校企双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实习管理的难度,制约着实习工作的有效提升。本文通过对原有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推动学生专业实习的进程、高实习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校企联合实习情况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一直以来重视本科生的专业实习工作,每年对即将进入大四年级学习的通信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2周的实习培养,针对目前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技术、行业需求等方面开展课程介绍,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运行部门参观,最后撰写实习报告并获得实习成绩。经过多年的实际运行,发现该种实习通常存在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参观过程中看不见,企业培训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培养方式简单粗犷等问题,使实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校企联合实习研究的体系

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我校通信专业校企联合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需首先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覆盖实习工作各个环节的研究体系,内容包括学生素质、企业师资队伍、实习内容、实习管理等四个方面。通过专家采访、集体研讨、学生访谈等方式,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重点问题探讨改进思路,提出可行且有效的改进措施。

1. 学生素质

对学生企业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为学生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学生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对待任务是否积极主动,在团队中是否能具有一定的协作等是保障实习教学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此外,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也对实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 企业师资队伍

教师的授课、实践指导能力及个人魅力、学术造诣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具有延续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否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融会贯通,能否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人生、学业引导,都是需要教师在授课中重视的。因此,指导教师的人品、责任心、知识结构等都将影响校企联合实习的培训质量。

3. 实习内容

如前所述,传统的校企联合实习以授课及参观为主,而参观过程中往往由于资源有限,出现了很多学生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看不见听不见,实践动手机会少等问题。因此是否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能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内容是否贴近行业生产生活实际等决定了能否实现联合实习培养的初衷。

4. 实习管理

实习管理一是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对实践教学指导质量的管理;二是对企业参与实习培训的管理,如对企业指导教师的适当激励,对开展实践实习工作的管理制度等;三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制度。

5. 简历校企联合实习研究评估体系

通信专业课题组根据前期对专家走访及学生调研的结果以及多年来带队实习总结的经验,综合专家意见及课题组相关教师的意见,制定了一个符合信息学院通信专业本科学生校企联合实习的评估体系表,如表1所示:

三、目前校企联合实习情况分析

为了有效地了解目前学生的专业能力,课题组调阅了学生2年内专业课试卷并加以分析。同时,课题组邀请了行业专业召开研讨会,并从课程覆盖面、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授课情况、培训软硬件、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走访,就建立的评估体系结构对校企联合实习进行和评估打分,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我校通信专业校企联合实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硬件条件差、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学生参与实习积极性下降,考核方式不科学,企业教师授课能力有限等,具体为:

1. 实习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

学校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与企业沟通,了解行业现状及社会需求,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当中。但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全合理可行,部分实习环节流于形式、教学方式单一,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听得多做得少,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近企业,了解社会,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引导。

2.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学生走访过程中,学生普遍在实习开始前对实习环节的期望比较高,希望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和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过程,并将所课本知识学以致用。但由于实习参与度相对较低,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课程作业、报告等出现一定数量的抄袭等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3. 企业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企业生产运行的特殊性致使很难安排专人负责实习环节的授课与指导工作,出现授课内容不固定,经验无法延续等问题,教学计划及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4. 实习硬件条件有限,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以往的实习中,主要以授课和参观为主。参观虽然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内了解课堂上所需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参观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多,导致学生看不见,听不清,参观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实习条件有限,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少,使学生基本处在被动接受的角色,实习多流于形式。

5. 学生考核方式不科学

以往的实习主要通过考勤及实习报告打分,由于在实习中缺乏经过有针对性和设计性的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对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课程参与情况及学习成果考察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四、校企联合实习的改革举措

1. 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前沿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针对企业教师教学质量不足、硬件条件有限等问题,改革方案将改变以往“广撒网”的共建思路,选择一个行业内实力雄厚的专业培训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在教师团队的培养及对行业前沿领域把握的广度上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优势。且由于其特定的业务范围,与运营商及设备商建立了更多的培训合作模式,在行业内具有更加广泛的外聘师资队伍以弥补其现网操作中的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企业由于其资金上的优势,具有领域内前沿的通信事业设备。

2. 改革课程结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针对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学生及授课教师,需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本两周的课程延长至三周;在第三周的时间里增加一个分小组研究的实验环节,利用前两周已学的知识及设备的操作技巧,共同协作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撰写报告、参加答辩。通过增加实践研究环节,在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3. 制定有效合理的实习考核制度

改变原来单一的“实习报告+考勤”的考核形式,采取多种考查方式,即为“20%实习报告+20%企业导师打分+30%小组实验+30%实习成果答辩”,由企业导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实习态度、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实习成果答辩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综合素养、实习效果。通过全面的考察,虽增加了企业指导教师及教研室的工作量,但在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使教研组老师更进一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对于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在日后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鼓励深造,对于能力差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4. 校企双方共同研讨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提到的课程跳跃性强,与在校学习课程内容上跨度大的问题,教研组制定了一个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授课内容的制度,积极调整各自理论课的课程结构,以就业为导向,使双方授课的内容相互靠近。对于衔接出现空隙的区域,将由企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弥补。

5. 建立“学生—企业教师—督导”的教学反馈制度

建立一个体系化的教学质量反馈制度,除去由企业教师以成绩的形式向学校反映学生参加实习环节的表现外,也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满意度评测来反馈企业教师的授课情况,同时由教研组教授、实习带队老师及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的督导团队以听课或走访的形式,全面评估企业教师的授课质量,监督企业对教师及实习整体工作的管理和政策支持力度,使实习环节在良性循环中发展。

五、结论

通信专业课程难度大、内容抽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课题通过针对本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当前的校企联合实习进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提出改进方法。本研究成果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实施以检验改革成果,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将重点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同时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实习改革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走近专业,跟上行业高速发展的脚步,培养学生成为行业内优秀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本永,齐伟军,韩建勇. 创新高校生产实习质量评估指标内容.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 (4).

[2]王选宏. 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

[3]雷晚蓉. 针对专业实际. 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 高职教育在线,2012(18).

猜你喜欢
评估体系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互联网+”二手汽车交易模式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关于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