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权
〔关键词〕 作文教学;兴趣;催化剂;润滑剂;兴奋剂;添加剂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91—01
一、讲好每一堂课——培养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先要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课毫无兴趣,怎么会对作文“情有独钟”呢?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的感染力和人格的吸引力。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是个“杂家”。善于点拨,善于提问,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教学内容的相应情绪之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好玩”,对语文课自然就有了好感,好感潜移默化,就会转化为兴趣,久而久之,对语文课的兴趣就会“催化”学生对作文也渐渐有了兴趣,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作文兴趣的“润滑剂”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所拘束,畅所欲言。特别是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应该歧视他们,要极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把教师当朋友,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信赖你,肯听你的指点,积极地跟你配合,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三、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作文兴趣的“兴奋剂”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总是“认真”地给学生作文“挑刺”,评语大多是“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泛,平铺直叙,错别字太多,书写潦草”等。结果一学期下来,我发现班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没有了兴趣,甚至个别原先作文水平不错的几个学生也开始应付。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这样做,不是在给学生兴趣的火花“助燃”,而是在“熄灭”。从此以后,我一改过去的做法,对学生的作文,我首先寻找亮点,哪怕是一个用得准确的词,一句写得精彩的话,一旦发现,就写上鼓励性的赞语或用表示写得好的曲线画出。这些赞语曲线如同奖给学生的勋章,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写作的尊重,从而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鼓励学生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要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渐渐就有了写作的内驱力,兴趣越来越浓,从而进入写作的“良性循环”。
四、向生活开放,开展第二课堂——培养作文兴趣的“添加剂”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陆游也曾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要是学生的写作兴趣持久不衰,作文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必须向生活开放,开展“第二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的“仓库”。我常用的方法是:
(一)推荐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和知识卡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我常常结合教材推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我要求学生先阅读《红楼梦》前四回。学完《赤壁赋》我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推荐的读物,要求写读书笔记,每周相互交流一次。
(二)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当“编辑”,设计刊头,收集资料,撰写文章,排版抄写,制作自己的报纸,每人每月“出版”一份,(8开单面)在班级交流,让大家阅读,评比,然后予以奖励。
(三)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常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就国内外大事,学校班级趣事,或就一个故事、一个成语、生活中的见闻,上台演讲。一方面让学生“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