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课堂的新“静”界

2013-04-29 10:37胡忠丽
新课程·小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流程文本

胡忠丽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巧妙地运用“静堂”手法,让学生“气定神闲”地学习语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静”界;氛围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人文性,大量的小组讨论,多密度的合作探究,让教学脱离了原有的本质,热闹的背后体现了我们心思的浮躁。肖川曾说过:“真正的好课是不太具有观赏性的。因为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实质性的学习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年级语文课堂,我推崇静思默读的新“静”界。如何巧妙地运用“静堂”手法,让学生“气定神闲”地学习语文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静”——教学手段的净化处

过多的教学流程,只会让课堂场景走马灯似的频繁切换,导致课堂环节浮躁杂乱,势必会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教师、学生的紧张忙乱中,从而造成课堂的低效。我提倡阅读教学应尽量简化流程,保持课堂情景的相对稳定,突出重难点内容,着力营造读书品悟的浓郁氛围,把更多的时间、更主要的流程用在学生自主读书,品读运用文本的语言之上,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静”——潜心思考的读书场

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默读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可见默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否经常向学生提起“课文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文中哪些语句最震撼你的心灵”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人物内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在备课时都要先深入地钻研文本,于每篇课文的价值取向处,预设一两个给学生默读批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思,辅以圈圈画画、写写批注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语言的温度。学生在这种安静的思考场中,心自然就会静下来,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静”——听说读写的训练地

语文课堂,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心去感悟文字,学习文章的写法,填补文本留白,这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我采用最多的就是以丰富的练笔形式来充实课堂,深化理解。如模仿《广玉兰》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描摹植物的情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让学生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嫦娥奔月》引导学生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学生在静思默想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被激活、被链接,“言”和“意”之间在不断实现着飞跃性的转换,进而构建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

让课堂回归本真,让孩子回到真实,让教学还原生态,尊重学生,尊重课堂,尊重思维。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观其变。让学生在静中凝思,沉淀、借鉴、创新,或许个性的生命也会在静悄悄中得以绽放……营造静的课堂氛围,给足静的思考时间,养成静的学习习惯,这才能“静”心“修行”!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流程文本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