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
蟳埔位于泉州市区东南部,晋江由其前面奔流而过,江水通着外边的东海,赋予了当地便利的海上交通位置。由明朝开始,这里便是海上前哨重镇,设鹧鸪巡检司于此,以抵御由海入江的倭寇。当地女性 “鹧鸪姨”的称呼正是来源于此。
蟳埔依海而生,因海而辉煌——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至今,这座小村还在以它独一无二的建筑蚵壳厝,提醒人们这段曾交通海外的繁荣历史。蚵壳厝,顾名思义,就是用蚵壳(海蛎壳)建造的房屋,蚵壳与砖石混合,砌筑成墙,远远看去,灰白色的外墙搭配红砖花窗及舒缓燕尾脊,很让人惊艳。然而,奇特不止外形,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来自本地,而是被考证为从非洲东海岸一带漂洋过海而来,这些“海外蚵”体积更大,壳也更坚硬,与本地蚵壳的区别一眼就能看出来。非洲的蚵壳出现在泉州的海边渔村,是古代远洋水手和商人们的好主意:商船满载从蟳埔港出航,货物卖掉后以空船返航的话,容易重心不稳,难御风浪,船员们以蚵壳压舱,载回后堆放,节俭的蟳埔先民废物利用,以之砌墙筑房,实在是巧思上的巧思。
簪花围
当看到惠安女和蟳埔女这两种有着独特服饰装扮的女性同时出现在泉州时,不禁感叹这片土地的神奇。蟳埔女总是被拿来与惠安女作比较,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而蟳埔女是“民主头,封建肚”,指的就是头上的簪花围和身上的斜襟大裾衫、黑色大筒裤。
前往蟳埔的人多被簪花围吸引而来。这是一种将鲜花戴在头上的习俗,传说与附近的云麓村有关,因该村种植鲜花,带给了蟳埔女以鲜花装饰美丽的便利。经过历代相传,蟳埔女佩戴的鲜花有了比较固定的品种,常选的有含笑、橙花、茉莉、玫瑰、康乃馨和雏菊。和许多人预想不同的是,佩戴的鲜花随着年纪越大越鲜艳,也开得越盛,寓意着女人不断成熟。在村里,那些八十以上、家中人丁兴旺的老寿星在这方面永远都是明星,在春节、妈祖巡香这些一年中特别的日子里,她们会早早预订市场上最美的花朵,佩以四圈甚至五圈绾在头上,最后还要插上一根金簪来显示郑重。这样一圈一圈鲜花组成的簪花围,随着蟳埔女移动的身影带来阵阵香气,被誉为“流动的头上花园”。
顺济宫和妈祖
顺济宫是蟳埔人的骄傲。倘若你有机会与蟳埔阿姨聊天,没几句她们便会讲起顺济宫。“当年,大将军施琅来这里求过签。”据说,施琅曾在赴台平定之前路过此地,求签祈求女神庇佑,后大功告成,感念神明眷顾,特意敬奉“靖海清光”木匾一方,以表叩谢。施琅将军的心意如今在殿内依然可寻,只是时光流逝,现今的木匾则是近年重立。幸运的是,始建于万历年间的顺济宫虽从明开始,历经各代扩建、重建,那份古风古韵仍保留如初。
顺济宫始终是蟳埔人心目中最神圣、最灵验的依靠,寻常日子里香火不断,人们喜欢来此掷筊,询问妈祖盖房、打井、婚姻、事业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对妈祖的信仰在正月二十九巡香那天被演绎到顶点,蟳埔人每年都要为此准备上两三个月,届时壮大的巡香队伍洋洋洒洒前后长达一公里,除了每尊神像以外,打头的方阵总是以各个年龄段头戴华丽簪花围的蟳埔女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道极具民俗气息的风景也使得妈祖巡香的名气越来越大,它不再只是蟳埔人的节日,也成了游客眼中的中式狂欢节。
“小矮人墓”
在蟳埔有一个“小矮人墓”的传说,这些墓的主人身高不及正常人的一半,其中一个头小得像儿童拳头那么大,直径只有6厘米。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墓群经过了由顺济宫到“东四沙”到鹧鸪山的三次搬迁,第一次搬迁早在顺济宫修建时便发生了。由于这些骨头看起来十分短小、奇特,又盛放在陶缸里,久而久之,便有了“小矮人墓”的说法。
2010年,这个传说受到了泉州海交馆的注意,考古部对其进行了挖掘,随后墓葬中的骨头标本又被带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检测。据了解,蟳埔当地渔民有一种整理海上遇难者尸骨的习俗,但有时候渔民并不能判断捞上来的是不是人骨,就将骨头都带回了岸上,时间长了就多了起来。因此研究者们认为,传说中的小矮人可能是一种墓葬民俗,其中许多并非人骨,并将对其进行更多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