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雷”传奇(中)

2013-04-29 23:43张春民
中关村 2013年8期
关键词:雷氏海淀样式

张春民

雷声溦老宅受母恩

从雷氏家族的二代传人雷金玉起,其大名已经被彪炳史册了,更何况后面还有依旧辉煌的五代人,怎么就会让“样式雷”后来的历史记忆如此苍白无力,竟被尘封百年之久?此处,作者不得不转一下话锋,叙说一下张宝章先生在海淀镇对三百年前“样式雷”老宅的寻找。正是在寻找出现的难度中才埋着这个问题的伏笔。

自从康熙皇帝在海淀修建了畅春园以后,康熙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常住畅春园。这里不仅成为了他的休憩游乐之所,还成为皇宫以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所以从康熙26年以后,畅春园附近的“海淀村”便有了众多的官吏宅地和别墅。如曹雪芹的舅祖、畅春园总管李煦,就买房居住在此处。而在这之前这里住的人家很少,且大都是贫苦百姓,其中也不乏在畅春园、圆明园工地打工的平民。随着住户的逐渐增多,这里逐渐成为一个贫富共存、商铺林立、市井浓郁的街镇,海淀村由此而成为海淀镇。

宝章先生是位老海淀,他有很多著作对海淀镇的历史变迁涉猎很深。那么,前面不是提到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在报告里说“样式雷”几代都住在颐和园北面的大有庄吗?宝章先生为何把目光投向海淀镇呢?转折就在此处。当宝章先生得知大有庄的线索后,也是大喜过望一番,但是经过多方查找,却发现“样式雷”从未住过大有庄。这不免令人失望,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在他查找之中,得到了“样式雷”曾在海淀镇前官园住过的消息,同时印证了“样式雷”的祖坟在四季青乡巨山村说法的准确。这又让宝章先生兴奋起来。但问题是海淀镇大部分地区都被拆迁,因此寻找的难度非同寻常。在当地派出所和一位文友的帮助下,宝章先生找到了前官园的老住户,雷氏旁系后裔雷冠英,结果表明前官园老宅仅是家族支系的住房。线索再次中断,宝章先生一连多天把自己埋在了国家图书馆里的古籍里,如同大海里捞针但竟有收获,他居然查到一本《海淀雷氏修理房间工料册》,里面竟是第七代“样式雷”亲笔记录的维修海淀镇祖宅时购买建筑材料和用工花费的账本。这说明雷家在海淀镇的确有一处独立的宅院,但具体在海淀镇何处未说到。宝章先生不得不求助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样式雷”课题组的张威博士,等拿到朱启钤《样式雷考》的复印件后,终于知道了这个祖宅就在槐树街,而且还是雷氏家族居住了二百年的老宅。在以后的考证中,宝章先生深深感叹槐树街老宅不愧经历了七代“样式雷”的居住传承,鼎盛时期它的南北宽度达到五、六十米,东西长一百二、三十米,可分中、东、西三个路段的三个大门进出,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样式雷”故居。宝章先生不愧是海淀镇的活地图,当他知道了老宅的位置,也就知道了七代“样式雷”为什么死守海淀二百年的原因。原来,槐树街老宅距离畅春园仅一里地,距圆明园3里,到御园的路更近,在这个地方当差,尽管四面来风也能安之无恙。至于雷氏后人何时离开海淀?为何离开?这还是后话。这里要说的是,“样式雷”居住在海淀二百年,这中间的时光年轮有两次险些停止转动。先说第一件,“样式雷”第二代传人雷金玉去世后,这个建筑世家的传承险些夭折。这个有着戏剧性变化的过程令宝章先生在史料搜集过程中,不免倒吸了口气。犹如电视剧中的紧张剧情,明明知道有好的结局,仍免不了要受一把刺激。

原来,雷金玉一去世,他的几位夫人中仅有一位留下,其他几位各带各的子女扶着雷金玉的灵柩全部回到江宁县老家,从此再未回京。留下的夫人张氏和她的一个三个月大的儿子雷声澂仍居住在海淀镇槐树街雷氏祖宅。说到这里,人们很难想象仅有三个月大的声澂如何子承父业?不仅要成人,还要像父亲一样练就一身的本事,这谈何容易!但谁料想,紫气东来,一个女性恪守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凭借着伟大的母爱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硬是把雷声澂真的培养成了雷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说到这里,不能不让人唏嘘,这简直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神话!

乳燕初飞,鲲鹏远翔,声澂不负母望,长大后在“三山五园”驰骋着他的才能,他还把他的次子雷家玺也培养成了他的传人。可惜,关于这其中漫长的过程,在雷氏家谱里却鲜有记载。但这又能怎样呢?有了这令人称奇的结局就足够了!后话先提,倒是多少年后,声澂之孙,也就是第五代“样式雷”雷景修为其曾母张氏在巨山村雷氏祖坟上立了一块“德政碑”。

雷氏家族一厢情愿的名山事业,今天我们看来是重于泰山。

雷家玺盛世伴乾隆

“样式雷”家族的历史绵延到了乾隆时期,其特征也和所处时代一样有了家族的繁荣。乾隆皇帝与“样式雷”,犹如两座各不相同的峰峦相互映衬着。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故事,他从小就生活在畅春园和圆明园里,其六下江南让他饱览了各地风光之美,加上此时国内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于是他加快了大兴土木、扩建园林的步伐,在北京的西北部,在河北的承德同时摆开战场。乾隆有理由这么做,因为除了以上条件外,还有一个让他最为称心的原因,这就是“样式雷”足以把他的愿望变成现实。他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带上“样式雷”中的一员,而乾隆身边的“样式雷”竟如他所愿,由一个人变成三角之势,这在雷世家族的历史上还是空前的,况且他们三人均三十岁上下,正值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

第四代“样式雷”一号人物雷家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第三代传人雷声澂的次子,他与哥哥雷家玮、三弟雷家瑞共同组成一个强大阵容来迎合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在康乾盛世的中晚期至嘉庆年间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三兄弟在设计上最擅长谋篇布局,无论是京城里的建筑还是西郊的“三山五园”,逐渐和江南的特色连接在一起,就连紫禁城里的“宁寿宫”花园也被建设得极具江南味儿,乾隆皇帝每次欣赏时从来不忍心漏掉每一个景致,“宁寿宫”因此有了第二个名称“乾隆花园”。

“乾隆花園”建在四周宫殿林立的狭长地带,如果没有“样式雷”当年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这里很难变成“宫里花园”,一批错落有致的精巧建筑和曲折游廊、逶迤山石共同组合的园庭大观典雅四溢、清香流动,古华轩、旭辉亭、养性殿佛堂、萃赏楼、符望阁、竹香馆等等,是活力?是魅力?还是视觉冲击力?既使是现在,有谁不会在欣赏之后在心里埋下美好的记忆呢?

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地方像海淀这样,有一块儿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面存在园和园相连、楼与阁相望的景象。至今,这块土地仍然浸润在“三山五园”的历史沉香里,呼吸着皇家园林散发出的巨大能量。何谓“三山五园”?在此处可以明确地说,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当然还可以加上现今在北京大学里的蔚秀园、朗润园、勺园以及清华大学里的熙春园和近春园等小型园林。雷氏三兄弟当时就承担了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的部分设计、修建工程。其中对万寿山清漪园的修建工程最值得多说几句。

清漪园在元朝时是一座水库,明朝时在瓮山(后来的万寿山)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亭台,并取名为“好山园”。清乾隆15年(1750年),乾隆利用这里的环境建造了清漪园。次年改瓮山为万寿山,改瓮山湖为昆明湖。雷氏三兄弟当年的伟业就在这“两改”的工程中展开,其成果现都装在天下人胸中,这里勿须赘述。但必须要说的是,当年,乾隆修建清漪园也含有疏通水系的作用,雷氏三兄弟为清漪园的水源充足,同时让这里成为有江南特色的鱼米之乡,就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开挖疏通了万泉河、南旱河、北旱河、香山引水渠、南北长河以及建设了上百个蓄洪水闸及石槽,一张巨大的水利设施网直接造福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农民有了旱涝保收的基本条件,“京西稻”“北京鸭”成为海淀特色产品,海淀也有了“江南水乡”的美誉。即使今天,这些在二百年前取得的成果仍在升华,一个以“三山五园”撬动海淀区经济增长的宏伟构想正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中继续发生着作用。

有物质的就有精神的,一件与乾隆有关的历史事实也很值得一提,清代画家“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当年画的《康熙万寿盛典图》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京城市井图,其实乾隆的八旬万寿庆典比康熙更有内容却容易被人忘记,这在当时可是耗银114万两的特殊工程。宝章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有过人之处,他凭借老海淀的睿智目光,在时空交叉的各种困惑中拨去迷雾,将“样式雷与万寿盛典”单作为一个话题进行史料分析后终成一篇文字性的“乾隆万寿盛典图”。

据宝章先生文中记载,清代惊动全国的万寿盛典有七次,七次中要数康熙的60岁万寿庆典和乾隆的80岁万寿庆典最有规模和声势。因为乾隆的万寿庆典与雷氏家族有关系,所以此处仅说乾隆。乾隆的万寿盛典从圆明园大宫门出发所经路线,除从红桥南折清梵寺,从三座门南折经北长街进西华门外,其余路线和康熙寿典大致相同。但是康熙寿典的经坛大部设在沿线寺庙,云集的全是国内各界代表,而乾隆的寿典大部设在了交通要道路口,并为外国使节专设庆台和戏台。这样,就造成了国人百姓与洋人一起振臂高喊,山呼海啸,普天同庆的场面。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乾隆的眼光高于康熙,他开始留意国外,颇有开放的色彩。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和“样式雷”又有何关系?这也正是乾隆非常重视的地方。原来,乾隆万寿盛典的路线要有亭台殿阁、西洋楼房、假山石洞、宝塔牌楼等等仿真建筑几十座,件件要有逼真的效果,能接受这个工程的当时唯有雷家玺。而雷家玺果真不负重望,将这些临时建筑造得令人称奇。虽然这些建筑的生命力仅存在一天,但是又有谁不认为正是这一天的时间,就能让雷氏家族青史留名,并在人们心里再添另外一张充满浓郁风情的都市风情图呢。

“样式雷”三兄弟的艺术才华在乾隆年间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承德的“避暑山庄”也在扩建之中,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皇家行宫当时已经有了36个景点,到了乾隆年间又扩大了一倍,1790年总数达到72个。在新建的36个景点中雷家三兄弟是主要设计者。

雷氏家族为皇帝设计建造灵寝的序幕也是在乾隆年间拉开的。嘉庆皇帝的“昌陵”成为雷氏家族的第一个陵寝杰作。它由雷家玺设计,地点位于清西陵太平峪,与嘉庆祖父雍正的泰陵相邻。

清西陵位于现在的河北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它以雍正的泰陵为开端,逐渐成为了一座建筑群。这里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和27个嫔妃。从现存的图纸看,昌陵地宫的结构宏大、四门九券雕刻极为精细。尽管说每一座皇陵都是无数工匠与百姓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但从建筑学上来说,这些建筑又可堪称奇迹。

雷家玺于道光五年去世(1825年),葬在巨山村的雷氏祖坣。第四代“样式雷”身后,大清王朝渐渐走向自己的背影。

雷景修承前为后人

雷氏家族的故事到了第五代这里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插曲,雷家玺61岁猝然去世,但是他临终前并没有把“样式房”的掌案名目交给他的儿子雷景修,而是交给了家族外的同事郭九。做出这样一个影响家族命运的决定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雷景修是第三代“样式雷”之孙、雷家玺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他从十六岁开始就跟父亲雷家玺在样式房学习家传,奋力勤勉,不辞劳瘁,在业务上渐渐露出头角。正当迅速成长时刻,老父亲突然去世。弥留之际,雷家玺担22岁的景修经验尚乏,难以担当掌案,便留下遗言将掌案名目交给手下同事郭九。

风险由此而来,假如雷景修以后就此罢手或者他毕生争不回掌案,“样式雷”建筑世家将在此时走到终点。到那时如果雷家玺地下有知将作何感想?况且“样式房”的掌案之权,每一个轮回都是在竞争中获得,这一回难道前景如谜?好在雷景修深知父亲的毕生修为,更对父亲临终前的用意心知肚明。也就是从那时起,雷景修卧薪尝胆,开始了漫长的职业操守,诚心接受郭九的指派,在千辛万苦中度过二十四年后终于全面继承了“样式雷”的建筑技艺,46岁时又争回了样式房掌案。雷氏家族之幸!中国的古典建筑之幸!

追来朔往,雷景修的经历和他祖父雷声澂的成长颇为相似,两者都是在家族事业传承的关键时刻险些断掉家族的传承链条。先祖雷声澂是由他的母亲把他从一个三个月的婴儿培养成第三代“样式雷”,而雷景修呢?则是自我磨练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功成名就,重新争回掌案位置。回顾以往,景修更加感慨当年曾祖母张氏为雷氏家族付出的努力是何等的不易。他当上掌案后,一个承前启后的决定促使他对巨山村雷氏祖茔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雷氏祖茔第一个墓碑就是景修为曾祖母张氏立的“德政碑”,上面的碑文也是由他亲自书写的。

雷世家族的传统家风一脉相传到景修这儿,成为了家族链条中最为闪光的部分。他是一个理财高手,他将图样、烫样、画样视为家产,积攒得竟装满了三个房间。这种以“经营理财”为手段的管理在那时开了家族史上的先河,以至过了一百多年后,才有了我们现在能在国家图书馆里亲眼目睹到这些画样、烫样的机会。一个是重修祖茔,一个是积累知识,两件大事蕴含的道理如出一辙,主题便是承前启后。

雷景修虽然技艺高超,但却鲜有用武之地,随着道光、咸丰年间的国力衰微,大规模的园林宫殿建造纷纷停下脚步,只有一些小打小闹的修缮工程偶尔出现,直到咸丰皇帝病故于承德避暑山庄,在遵化平安峪为皇帝修建定陵时,“样式雷”祖传设计和建造陵寝的全套技艺才得以施展和发挥,但此时景修已年过半百了。然而,第六代“樣式雷”也就是雷景修的第三个儿子雷思起和雷家其他五人此时正以前所未有的阵容在雷景修一去世便顺利掌管了样式房。

雷景修在同治五年(1866年)去世,被葬在巨山祖茔。在他去世时,半个京城都沉浸在对他的追思之中,送葬的百姓挤满了几十里长街。同治二年和光绪元年,两位皇帝先后钦颁敕书,赐赠雷景修为奉直大夫、通奉大夫,为二品封典,诰封雷妻尹氏为二品夫人。光绪敕书赞景修“业可开先、泽堪启后”。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雷氏海淀样式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雷氏丹参片对斑马鱼肠下血管和节间血管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哲匠家族
联合雷氏丹参片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