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2013-04-29 21:28刘敏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语言

刘敏

摘要: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进一步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每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都可以通过其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对民族语言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等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因而不同的民族都拥有互不相同的语言。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大林认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所以,在定义民族这个概念时斯大林将其作为界定民族定义的核心内涵之一。

一、对民族语言的界定

语言是联结一个民族的纽带,是历史形成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稳固性,这也是语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独特的地方。一个民族的语言形成后,很难发生改变,不会像其他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那样轻易的发生变迁。当然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也受到民族语言的特点(共时性、历时性、长期性和稳固性)的演变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强烈的受到社会、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形态、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上,民族语言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的人在一起,只要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那么他们的民族性就凸显出来。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语言彰显着民族性。同时,语言也包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中有一部分是先天具有的,是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结果。

总之,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语言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记忆系统。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

二、关于民族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是指由于某一民族所处的文化和所使用的语言的特质而使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所形成的有关语言的集体心理习惯和定势。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语言观、语言感情以及他们对待语言中的“异己分子”的态度、容忍度和接受程度。而作为民族学家或者是人类学家,我们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分析他们语言的发展变化,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心理变化过程。

语言是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民族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界标和“民族—国家”生活的重要工具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语言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现象,认识到了只有对语言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分析,才能使大家更准确的理解与掌握语言,通过对该语言的学习与了解来认识民族的文化心理。

三、从民族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与社会意识系统有关,这当然也包括民族心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族心理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浓缩在民族语言中,通过民族语言体系来体现和表现。语言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也即我们可以通过民族语言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相关心理。

作为民族文化心理载体的语言,以各民族所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变本身就蕴涵着民族文化心理。语言是民族成员之间、民族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与活动的根据,语言与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语言是民族心理的折射,投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涵。

笔者于2012年7月,参与的青海省社科项目——《青海省民族教育领域双语教学问题研究》中关于海北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教学情况,就能很好的透过该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心理活动状况。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是在海晏县民族中学进行。对海晏县教育局局长、民族中学的校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乡长进行了非结构性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在双语教学的意愿性问题上,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校长都支持用汉语教学,都不再支持把蒙语纳入到国家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学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和家长意愿为主来进行的。在学校,学校规定必须说普通话。其民族文化也会跟着发生变迁,融合进入很多主体民族文化的元素,慢慢其民族文化的心理也会变化。(2)该地区是完全寄宿制学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很难进行管理,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影响了升学率。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去当学徒了。只有一半的人上高中或者去职校。这体现了寄宿制存在的缺陷。孩子的教育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而寄宿制由于脱离家庭,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和缺陷。这一状况在青海省的整个牧区教学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3)经济基础和经济状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条件优越或者是良好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放在教育上,大力的发展教育事业。该县的蒙古族由于家庭的经济收入比较高,较富裕,与外界交流频繁,所以他们的思想和社会观念都比较靠前。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每个民族都在为自身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开始的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甚至是排斥其他民族的语言,发展到开始接受(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其他民族的语言(包含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这之中都体现了该民族的发展演变。而我们在研究中,则可以根据该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看出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发展状况。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折射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情况。同时民族心理是民族的社会、文化等特点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包括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特点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也起着制约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具体民族成员而使用语言的人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而民族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底座。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语言的发展也是同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斯大林认为,从氏族语言到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到民族语言,从民族语言到民族语言,这既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民族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注重每个民族语言的发展。

总之,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聚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这一事实要求,以民族研究发展规律为己任的民族学家必须掌握坚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以便使自己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同時,也应注意,对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在对一个民族进行研究时,决不能忽略对这个民族的语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戴庆夏,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吴利琴.语言与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简介:刘 敏(1987—),女,湖北荆州人,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民族学。)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语言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语言是刀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