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
健康、有用的人才已成为大家的期待,显然传统教育是很难实现大家的期待的。只有改变观念,以育人为理念、以爱心为土壤去培育每一株幼苗,才能使之成长为参天大树。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似乎与孩子的行为习惯、情感价值观取向毫无关系,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化学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显著的影响。
一、化学教学与生活习惯
初中化学主要培养孩子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中,许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技校,经过短暂的专业知识学习后走上社会,成为广大建设者中的一员,学会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低碳环保不仅仅是口号,应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和化学教学关系密切。在化学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按最少量取用药品,对有害的生成物进行处理。这一思想也能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大多数人洗衣服都想既省时又干净,因此会多添加洗衣粉,而这些物质很多没有被完全利用,不仅浪费水源加重漂洗负担,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理念的教学,不仅能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还能让理念指导实践,让学生懂生活、会生活。也许他们不能成为化学家,也不会有伟大卓越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现有的初中化学教材添加了部分有机物的知识,这也是为了使化学与生活更好地切合,尤其是化学与食品安全、化学与人体健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是什么,怎样做到营养最大化,如何养成良好的吃飯习惯已势在必行。在教材第三章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第八章要求学生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类、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另外,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等内容教材均有涉及。学生学了以后会告诉自己的父母,等将来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又会教给自己的孩子,这也许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
二、化学教学与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为重要学习方式。要实现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教学目标,必须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活动习惯入手,强化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和家庭小实验,做好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真正使化学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分组实验时,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喜欢动手的总是那么几个,其余的都是以观望为主。有些孩子天生胆小,火柴都不敢擦;有些不管你怎么强调注意安全,他的好奇心还是会战胜一切。因此,要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分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逐步提高。从为自己冲杯橙汁到帮妈妈煲汤,都含有实验操作步骤及操作要领,比如冲橙汁时先放橙汁再加水,还要用勺子或筷子搅拌加快溶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我们再加入计算就可以为自己冲泡一杯口味适宜的饮料,而这就是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这让学生感觉实验也不是那么难,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不差,从而重拾自信,提高动手能力。
三、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将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化学也不例外,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人也在利用化学给我们带来灾难;另外,一些化学物质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也给地球带来负担。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在广大学生的心里植下环保之树,并让其枝繁叶茂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公众意识和环保理念就显得迫在眉睫。在学习第九章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来保护环境,比如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多骑车,少开车,路远选择公共交通,以减少大气污染。总而言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化学理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下意识、一种常态。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其实与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