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仙
阅读教学既是学生识字,提高识字量的有效途径,又是为作文打下基础的工程。因此,它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为阅读教学的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上,在教与学中逐步摸索,并形成“读、思、议、练”整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议、练”整合运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把“熟读、精思”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把课堂教学分为:读(初读课文)、思(细读全文)、议(讨论课文)、练(完成巩固练习)四个阶段。
一、读
读即初读课文,这一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读的三维目标是: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体结构。自学生字新词,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学懂生字的音、形、义,正确理解词义,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因题材、体裁不同,了解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主要任务及主要事件;叙事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状物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事物的构造、特点、蕴含的哲理等。
初读课文,教师应设计预习提纲,提纲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着眼,不宜过多、过细,适当留有余地。预习目的用以帮助学习扫除学习课文的障碍(如生字、生词、时代背景等)和了解课文整体内容为主。
如《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我设计预习提纲如下:
1.学生学习“施、挠、庸、铲、毅、劣、惹、讥、浆、岔”等生字的音、形、义;区别“浆与奖”“挠与绕”等形近字。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杰出、施工、竣工、藐视、要挟、阻挠”等。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4.了解修筑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5.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完成这项任务有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学生要完成以上题目,就必须读课文,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扫除了学习课文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后,我再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思
思即细读课文。细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故而我注重抓好两点:一是我设计好思考题;二是学生根据思考题,细读课文。思考题要体现本课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设计思考题时还要注意与预习提纲相衔接,避免脱节和重复。如教学《詹天佑》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京张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2.詹天佑是怎样主持修筑铁路的?他是怎样解决各个难关的?
3.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杰出”具体表现在哪?
4.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编一个简要的复述提纲,然后按提纲复述课文。
学生带着思考题去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把熟读和精读結合起来,对课文内容就会有更全面的理解。
对于文章中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的特点,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知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也要列入思考题的设计内容。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 这篇课文有几组互相呼应的句子,在设计思考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仔细阅读下面三个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呼应的句子,然后把两个相呼应的句子联系起来理解它们的意思。(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统统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对于作者深切怀念父亲的思想感情,对旧社会的白色恐怖,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又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在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插进去叙述了几件事情,根据文章结构上的这个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凡卡给爷爷写信过程中,回想了几件往事,使信的内容和回忆的事情交织在一起,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凡卡给爷爷的信,写了哪几点内容?写信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件事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思考题的要求,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加深了对凡卡悲惨命运的认识。
三、议
议即讨论课文。在学生个人钻研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讨论课文的环节,先小组讨论(5~6人一组),小组讨论是围绕思考题进行的,讨论时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思考题的见解,同时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时,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归纳起来,有些问题意见允许保留,待大组讨论时再议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大组(或全班)讨论。大组讨论时,每道题安排一两个小组作中心发言,其余各组进行补充。学生发表意见要求说得具体明白。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忙于正面回答,更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且不断激发学生钻研课文的积极性。讨论所产生的群体互感效应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四、练
练即巩固练习。在对课文进行逐项分析之后,再回到整体上来进行总结练习。这个过程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统一。在学生朗读(默读)全文之后,我启发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受到的启示,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除采用课后习题中的部分题目外,还设计部分巩固知识技能的题目。如在教完《詹天佑》一文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詹天佑凭着一颗爱国之心,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各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詹天佑提前两年修筑完京张铁路”这一事实证明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来警告帝国主义者:“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出世了!”
4.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填写如下表格:
[线路体会 困难,办法\&国外
阻力\&国内
现状\&地理、
自然
环境
困难\&詹天佑采用的办法\&你会有的办法\&京张铁路居庸关隧道\& \& \& \& \& \&八达岭隧道青龙桥\& \& \& \& \& \&你的感受\& \& \& \& \& \&]
总之,通过以上的“读、思、议、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而且学到了读书的方法,以《詹天佑》为例,通过“读、思、议、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发生和发展的。阅读类似的课文,就是要抓住时间、地点及时间发展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在老师辅导下或完全独立的情况下,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读、思、议、练”整合的教学方法,加上自身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读、思、议、练”的整合阅读教学方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