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强 李晴
2013年高考是重庆市实施新课程后的首次高考,此次高考一定程度上是对重庆市三年来实施新课程成果的检验。本文侧重分析2013年重庆市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特色,在此基础上对不足之处提出商榷,以期对日后的地理新课程教学和地理新高考探索有所启示。
一、特色评析
1.微调试卷结构,组卷更趋合理
2013年随着重庆高考卷进入课标卷行列,其试卷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文综全卷来看,综合题部分废除了原本流于形式的三科大综合题,增强各学科考查的自主性和完备性。地理试题独立成为“地理部分”,且集中排列,这样由原来按题型排列题目,政史地三科“混合拼盘”式组卷到如今按照学科排列题目,优化了学科考查结构,客观上有利于考生在连贯的学科思维下集中注意力作答。从地理部分组卷来看,试题由选择题(单项)和综合题构成,选择题仍然为串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计44分;12、13题为学科内综合题,分别计26、30分,共计56分,每题下设3~4问,且均为必答题,未设置选做题。全卷总计100分。通过试卷结构“稳中求变”的微调,使题型组合更趋合理,体现了重庆高考由大纲卷向课标卷的顺利过渡。
2.突出主干知识,符合中学实际
本套试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命题思路,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地理学科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要求,紧扣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球与地图、河流水文、人类生产活动、环境保护等学科主干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掌握及其运用,无偏题、怪题。其中自然地理知识内容考查比重较大,占全卷46分,对地球与地图、河流水文和地貌等有较多涉及,分别考查了16、14、12分之多,见表1。
3.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考查生活中地理是新课程地理命制要求与趋向。新课程标准关注“生活中地理” “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本套试题较好地渗透了新理念要求。选材相对鲜活,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联系考生生活,突显人文情怀;通过给出一定的图文材料,结合巧妙设问,构成新的问题情境。例如,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往科技馆(第6题)、教师利用GIS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情况(第7题)、地理兴趣小组考察某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中所要用到资料及流域产沙量的测定方法(第9~11题)等情境,联系日常学习与生活,注重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同时也关注城市垃圾发电厂的选址(第8题)、水土流失(第9~11题)和农业污染地下水及其防治措施(第13题)等既是地理学科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点问题。不可以追求或有意回避热点。
4.突显能力立意,注重探究过程
重视学科能力考查,坚持能力立意思路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依据考试大纲要求,地理高考考查能力主要涉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四方面,本套试题均有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体现,见表2 。例如,选择第6题,题目给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要求最短行程的驾驶方向,考生需通过对图上方向辨认并简单计算与比较,设计出最短行程,再依A点所在选择适合的驾驶方向——西方。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如,12题第3问,给定考生地理数据并要求绘制某点1~7月的流量变化曲线,侧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的绘图能力,富含新意也突显能力考查。
新课标下的地理试卷,在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方面是一大闪光点。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考查。例如,第9~11题,以地理兴趣小组考察某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为情境,首先考查基本科学素养即调查前所要应用的资料——调查区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之后简要说明流域产沙量的含义与意义,探讨其测定的方法,最后以调查结果的形式要求考生判定出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的关系曲线。三个小问题设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注重过程性、探究性、体验性的课程新理念,也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理性思考
1.知识点覆盖与整合有待加强
知识点覆盖率是试题具有良好效度、信度以及区分度的重要指标,完备的知识点覆盖能较好考核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对重点知识的切实掌握。高考试题应尽可能增大知识点的考查范围,避免重复考查。本套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必修I的自然地理知识部分,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第4、10、12题)、工业区位问题(第8、13题)等主干知识考查较多,而对宇宙中的地球、等值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要知识点尚未涉及,不利于高考诊断功能的良好发挥,知识点覆盖与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2.材料呈现形式有待改进
地理新高考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等地理素养。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的地理图像更应充分发挥其传递地理信息、形成地理表象、展示地理过程的多种功能。本套试题共使用9幅地理图表,其中地理统计图表5幅、地理示意图3幅、区域经纬网图1幅,而缺少等值线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组合图等。地理图像呈现载体较为单调,材料呈现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
3.综合题答案赋分结构有待统一
地理综合题是从纵向上深层次全面而综合地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对地理技能的熟练运用以及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形成状况的重要题型,其赋分情况将直接影响考生对题目要点的判断与作答量的多寡,同时也对教师阅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产生一定影响。一份严密的试题在主观题赋分结构上应尽可能统一,便于考生作答、教师阅卷和考试功能充分发挥。本套试题中12(4)题要求考生“指出图示区域近十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在给定参考答案中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仅有“粮食总量和播种面积减少”1个采分点(4分),而原因分析则有“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个采分点(8分)。又如,13(1)也出现2个采分点6分,3个采分点也是6分的情况。如此赋分势必对考生判断作答量,正常发挥应有学习水平,以及对教师阅卷造成不便,进而影响试卷的科学性和试题诊断与反馈功能的发挥。建议整合采分点,平衡赋分结构,可设定每个采分点2分,有这样利于考生作答和教师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