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地理高考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创新。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课标卷),让人耳目一新,试题无论是材料选取、图表呈现,还是设问角度、设问层次、做题要求,都散发着新课程理念的光芒。本文选取部分精彩试题进行简要评析,并把从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与同仁交流,以期为今后的地理教学与备考提供帮助。
一、精彩试题例析
1.(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5~6题)图1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1,回答(1)~(2)题。
(1)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答案】(1)D (2)C
【赏析】常见的降水时间分布图,变式的呈现方式,构图精巧,深层次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第一,情境呈现方式新颖,推陈出新的典范。题目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采用原创性图表为信息载体,以一幅简洁的“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水循环、气候类型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等,一改过去直接给出各月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的命题视角。做题时必须先分析图示曲线的含义:降水量逐月累计,否则无从下手。可见本组题看似简单、平淡,实则推陈出新,切入视角独到,形散神不散,结构紧凑,思维时空跨度大,材料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相结合,使学生的解题过程充满探究。
第二,突出能力立意和地图能力的考查。通常情况下,通过观察降水量随月份分布图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进而判断气候类型。而本组题更高一筹,必须先通过“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判读出该地降水量随月份分布特点,进而判断季节分布特点。由图名、曲线弯曲特点,可推断计算出各月的大约降水量:如1月降水量为110毫米,2月降水量则为220-110=110毫米;7月降水量为410-400=10毫米,8月降水量420-410=10毫米;12月降水量750-620=130毫米等。再根据题目信息“北半球亚热带”,不难判断该地降水集中于冬季,为北半球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的判断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也是地理命题最常见的情景呈现方式之一。但平时的教学多是由直观的降水月份分布资料(柱状图、折线图、点阵图、文字材料等)分析判断气候类型,重视强化训练,弱化变式拓展,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解题模式化。本题组通过简洁的图文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项基本能力。
第三,设问巧妙,“人”“地”融合。该题组围绕“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先是该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判断,接着拓展到水循环的知识,随后由气候类型,推断适宜的农作物(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种植),进而推断可发展的工业部门。切入角度巧妙,使问题既有效规避常规训练的思路,又能让优秀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与方法,达到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之目的。
3.(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0~11题)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2,回答(6)~(7)题。
(6)据图4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答案】(5)B (6)C
【赏析】选修和必修内容的巧妙融合,素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切入视角新颖,学科能力要求高。
第一,选修和必修内容巧妙融合,天衣无缝。2013年没有单独设置选修模块选做题的省区仍然有北京、天津、安徽、广东、广西、四川、重庆7个省市区。这7个省市区的试题,是把选修内容放到必做题中来考。在必做题中怎样融合选修内容,才不至于使选修内容显得突兀?该题组则通过“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将天气系统、风向的判断与风暴潮的形成及防范措施有机融合,凸显命题者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命题技术。该题组是必修与选修内容有机融合的典范,对今后这7省市区选修模块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情境设置具有鲜活性。利用“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的一次较强风暴潮”创设情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有利于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第三,切入视角新颖,灵活考查风暴潮形成。题目给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而不是风向图,让考生根据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判断天气系统、风向,再结合材料信息(“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确定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而不是直接给出风向判断风暴潮的模式,切入视角新颖、独到。同时,还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6)题,首先是材料信息的提取:“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所以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首先应是低压、向岸风地区,再从图中等压线判断出只有乙地为向岸风(迎风区)。(7)题,先提取信息:这次风暴潮的主要危害是“海水涌向陆地”,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为工程措施,预报系统、沿海防护林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
4.(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5题)图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8)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9)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0)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8)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9)条件:塬面宽阔,上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10)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图4):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赏析】经典问题,新颖视角。主题探究,步步深入。设问灵活开放,题目要求彰显人文关怀。
第一,经典问题、新颖视角。“三农问题”是我国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长效热点问题之一。陕西苹果问题,在各地模拟试题和以往高考试题中多有涉及,今年试题则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切入,新颖独到。题目关注了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又指向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等现实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给人厚重、灵动、高远之感。
第二,主题探究,步步深入。一个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即综合性。各区域因所处空间位置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与时间差异,即区域性。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题目设置陕西高原区域载体,围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设计链式问题,先是“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问题”,接着分析“引种优质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效益”,最后是“解决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案”。这种梯级式考查,将理解自然地理原理与判读典型区域特征紧密结合,逐层深入,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强化了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
第三,设问灵活开放,彰显人文关怀。设问开放灵活、答案留有空间,试题围绕“问题、条件、效益、措施”等核心问题,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对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要求较高。答案多元又有所遵循(整体性原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鼓励考生以自身视角观察、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从答案看,开放性、探究性又设置在一个合理水平之内,既便于阅卷中的公平、公正,又达到体现新课程理念之目的。同时,(10)题“可用示意图表达”,表明你只要知道答案即可,不去强求表达形式,很好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转变方式,注重探究
仔细品读各套试题不难看出,无论哪套试题,其答案可能是课内的,可题目往往是课外的;答案可能会说到,而考题就很难被说到。新高考反映新要求,新思路呼唤新方法。因此,今后的教学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变“传知识”为“传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规律;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2.夯实双基,牢抓主干
高考试题的情境和设问,植根于学科核心主干知识。不同的核心主干知识,宜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的运用和基本过程的理解,要在“懂”字上下工夫,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式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人文地理侧重观点、方法的运用,要在“精”字上下工夫,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决策分析,突出区位分析方法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区域地理要学会从区域位置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解决问题。既要从整体上归纳概括出区域突出特征,又要在区域大背景下认识其中某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
3.培养素养,提升能力
基础不牢是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而能力不强、思维不活跃则是得不了高分的关键。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地理思维、地理思想,特别注重考查学习方法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地理思维能力。复习备考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如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应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等8个方面入手。其次,强化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图名的阅读、图例的识别以及各种信息的挖掘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要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地理图表,养成以地理图表进行思维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第四训练表达能力:准确使用地理术语并从试题所给的材料入手,联系材料表达观点,紧扣题意,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
4.联系现实,关注热点
高考“创新设问情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情景材料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学习中适时适度的关注热点、联系现实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推进的必然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全球共同关注的长效热点、焦点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分析热点、焦点及生活现象背后隐含的道理。
5.精练题目,规范答题
典型题目无论是构思还是答案,都集中体现高考的能力要求,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复习中用此作范例,可以感受高考的脉搏与命题技巧。对于经典题目应用多维视角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思维过程。复习备考中要精选、精练典型题目,让典型题目辐射,统领全局,以达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加强学生综合题审题方法、答题思路、答题技巧的训练,让答案“正确的描述,完整的表达,逻辑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