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放弃“儿戏”的情境

2013-04-29 00:44苗小芸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儿戏学习者创设

苗小芸

在一次观摩优质课时,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十几节参赛课,七节选择《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情节或角色来创设情境。也难怪,笔者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本来就是用“羊”和“狼”贯穿始终。也许是因为技术本身就是呆板的、生硬的,也许是不创设情境不足以显示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很多同行在课堂上都会选择创设一个卡通化的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各种流行的卡通形象、游戏角色、拟人化的动物纷至沓来,游戏、动画片中的情节成了我们课堂惯用的开场白,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活跃课堂气氛。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课堂的确因此而热闹了许多。难道我们课堂本身的魅力真的敌不过那些游戏和卡通吗?难道教师真的需要借助这种娱乐化的媒介手段吗?当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始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知识的学习时,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何时能够得以确立?追求知识的热情何时能够发自内心地被点燃?

其实,我们之所以创设情境,无非是要在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现实生活以及生命成长之间搭起一座“桥”,让知识不再抽象。那么,这种情境就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式,更不应该刻意地迎合学习者的口味。笔者认为,我们的情境完全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第一,基于生活需求的情境。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习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学情境应来源于实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教知识而创设情境,否则容易使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相脱节。

研读教材,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为了人们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例如,在Word中写作文、修改、排版,比起在作文本上一遍一遍地誊写要方便得多;足不出户购物、交友,网络应用知识必须得掌握;各种场合的讲座、产品展示、班队会的开展,又有哪样不是在PPT的帮助下完成的呢?“为学校运动会招募家长义工设计海报”这样的情境,比“帮助灰太狼完成一张寻人启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故事情境,比虚构的卡通更能打动人的心灵。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就不能仅仅考虑是否“有趣”。记得曾经观摩过一节关于“电子邮件”的公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的异同,教师用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录像导入新课,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这位“马背上的邮递员”20年走了21遍长征路,与电子邮件的迅捷、方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上的育人价值。

第三,以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贯穿课堂,会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其主题应该是与学习者的生命成长相关联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沉重的,每个生命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时期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因此,笔者从来不主张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生命是轻松而快乐的。想起当年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之所以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为它对生命中苦难的诠释,以及主人公对苦难的承担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精神力量。现实中频频发生的校园自杀事件,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享受生命的自由年龄,却可以为了一个不得已的发型、师长的几句训斥、同学的口角、模糊的恋情、迟交的作业……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理由,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惋惜孩子们太脆弱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这种脆弱是怎样养成的?家庭、社会固然有自己该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问题吗?要知道,少年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不仅是在讲解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我们少一些游戏,多一些“爱与责任”的话题,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多一些对社会问题的关心,那么日积月累,这种潜移默化总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担当”的印记。有了这份担当,也会促进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学习的意义的理解。也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在设计《走进因特网》一课时,曾选择了一个“为身边的老人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老人,用自己的关爱回报老人对自己的付出。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浏览相关网站,查找适合家中老人的体育锻炼方式、营养膳食,也有孩子在网上学习简单的手工准备送给长辈。孩子们并未感到乏味,而是学得兴趣盎然,收获的自然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

课堂上引入游戏与卡通的教师中,仍然有不少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了解学生的,是站在尊重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的,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但是孩子们对这种“迎合”和“讨好”并不领情。笔者曾经在课间听到几个四年级小学生议论一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也是用时下流行的一个动漫形象,学生们的评价是,“老师幼稚不幼稚啊,拿我们当三岁小孩子?真可笑!”

我们已经迎来大数据时代,即使是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浸染下,早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懵懂顽童了。因此,我们不能用永远不变的思维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对象,设计情境时不仅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关注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会设计出有创意的情境。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孩子们在与时俱进地成熟,我们的情境创设若依然停留在缺少生命内涵的浅显的“儿戏”上,无疑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影响课堂上生命价值的体现。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猜你喜欢
儿戏学习者创设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髦(猫、毛)儿戏”名实之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结婚证设“有效期”是拿婚姻当儿戏
洗儿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