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该补什么

2013-04-29 11:47郭春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王老师课外语文课堂

民间习惯冬令进补,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生理功能处于“封藏”状态,此时进补,有利于把所补物质保留在体内,得以慢慢吸收利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功效。由此想到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其实也该抓住小学这一关键的“进补”时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祖国语言文字的滋养,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固本。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小学生补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项语文能力。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鉴于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所增补的内容,也主要可以归为:

一.所“补”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旨、理解文本

入选我们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大都是规范的文体,重点突出,结构完整,但是语文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凸显文章的主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内涵,常常需要就某些字、词或句子作“特写”式处理,这时,老师们常常会加入自己精心选取的材料,以期对重点内容的突出、强调。江苏名师陈建先老师在上《郑成功》一课时,为了理解“奴役”一词,出示了这样一段话:“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统治长达38年。在这38年中,他们真是丧尽天良,惨无人道。1622年,17艘满载荷兰士兵的战舰在澎湖的马公岛登陆。侵略军一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架起大炮轰击,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台湾人民稍有反抗,他们就进行血腥镇压,对起义者残暴蹂躏(róulìn),严刑拷打,任意杀害,甚至施以‘车裂、‘五马分尸等残暴刑法,有时是整个部落地进行屠杀。这在当时,就连荷兰远征队统帅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谋杀者、暴君、海盗。我们对付中国人的手段确实也太过刻薄和残酷了。”这一段话中,学生通过“烧杀抢掠”“大屠杀”“血腥镇压”“残暴蹂躏”“严刑拷打”“任意杀害”等词,眼前仿佛看到了荷兰侵略军对台湾人民的非人摧残,“奴役”一词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读到这里,相信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并且,这一份材料的加入,也激起了学生对荷兰侵略军的无比憎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下面的这句“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走进了郑成功的内心,了解了他为什么不畏牺牲,誓死要收复台湾的民族气节。

可见,课堂上老师补入的课外材料,或为学生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路走得更顺畅;或是给了学生一面放大镜,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了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师课堂上设计的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看得更透。

二.所“补”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能力训练、思维培养

素质教育需要各科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训练,语文课堂同样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互动问答以及各项听说读写等,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思维培养。特级老师王崧舟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讲到课文结尾时,补充道:“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在这样一个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发散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自己最真的情感、最美的语言赞颂起这位英雄。随后,学生在交流中,说出的是自己学习本课所得到最真切的体会。这样的环节设计,王老师收到了多重的功效,既对学生进行了写与说的能力训练,又对学生进行语文创造思维的培养,并且,从整个课堂来讲,这也是学生激情迸发的有效渠道。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多元体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课堂上,老师总是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如果课堂中,能像王老师一样,以一些文本相关的内容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那学生们定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在课堂的主动参与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三.所“补”内容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情感陶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能对文本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的人文渗透、情感熏陶上加大点火候,使学生能更真切、深刻地受到启发、感染、陶冶,那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王崧舟老师的一堂《一夜的工作》,能在课堂上达到如此感人至深的境界,相信与王老师精妙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在课的开始,王老师以一首课外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导入到本课。课的高潮部分,王老师课外选取的“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犹如一颗催泪弹,将学生的激动之情溢于眼眶。结尾,对《你是这样的人》的再一次吟诵,已经成为了学生内心惋惜、歌颂、缅怀等复杂情怀的最自然流露。这样的课堂,是用好文本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情感陶冶的绝好典范,课外补充材料穿插不露痕迹,更起到了“煽风点火”“火上加油”之功效。

许多老师在课的起始环节,常常会通过多样的手段设置适合课文的情境,以期在课的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奠定整个课堂的情感基调。最常用的像讲故事,以一个与课文相关联的故事,将学生带入老师预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好铺垫,同时在情感上也作好了准备,更好地在学习课文中激发起共鸣,可以说是对文本补充较为成功的做法。在课堂上,老师对文中人物或是事件等的适当补充,有时让文本的难点部分更好地得到了分解,也不失为很好的尝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限的文本,教师的讲解有时也会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们教师需要有这样的课外资源来加固我们的课堂呈现,为我们的教学推波助澜。

当然,课外补充的前提是课内文本,只有“以本为本”,我们的增补才不会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而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旨,更好地为课文服务,使课文内容的呈现得更丰满,更立体。另外,课外知识的参与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增补并非是多多益善,否则反而会“喧宾夺主”,冲淡了文本的真正魅力,还是该坚持少而精,并且从必要性上进行考量,不使其成为课堂上的“花瓶”。

人们常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老师只有在小学阶段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习得、思维培养及人文渗透的训练,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学生学习的“来年之春”乃至终身学习固本培元。至于,教师到底要把哪一份语言材料“补”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则是对教师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很大考验。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需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必要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一堂又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堂中得益、成长。

郭春凤,教师,现居江苏昆山。

猜你喜欢
王老师课外语文课堂
奇妙的旅行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有趣的动物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