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瓷人 共筑龙泉

2013-04-29 00:44:03王雪冬范志强
中国收藏 2013年8期
关键词:瓷厂制瓷小春

王雪冬 范志强

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与兴旺离不开那些制瓷艺人,他们每个人都与龙泉青瓷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龙泉青瓷的美在他们手中演绎得更加夺目动人。

来到龙泉,如果只是逛过了龙泉的“青瓷街”,那只能说看到的仅仅是当代龙泉青瓷的表面,真正的精髓还远不止此。在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洪声保的引领下,我们实地探访了隐于城市各个角落的那些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个人工作室。

这些大师工作室真是别样一番天地,制瓷在这里,烧窑在这里,展示在这里,会宾同样在这里,而汇聚于此的作品则都称得上是当代龙泉青瓷精华中的精华。无论哪方宾客到来,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师们都是忙着从制瓷间走出来迎接,甚至手上的坯泥还没来得及清洗。宾主落座,喝茶聊天,从瓷谈到艺,再谈到人,龙泉青瓷的魅力就在一点一滴间缓缓绽放,令人畅快。大美隐于市,这里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所在。

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与兴旺离不开这些制瓷艺人,他们每个人都与龙泉青瓷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龙泉青瓷的美影响着他们,他们又用自己对工艺、品德、文化、审美的独到理解来诠释着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美在他们手中演绎得更加夺目动人。这些人中可书者甚多,本文介绍的这两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听听过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对龙泉青瓷美的理解,我们或许才能更深地感悟到当代龙泉青瓷的魅力所在。

徐朝兴:龙泉的精神象征

迷恋龙泉青瓷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徐朝兴这个名字。他是龙泉青瓷界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惟一一位国家级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当代龙泉青瓷领域最具标志性的人物。

怀着敬慕的心情,我们如约在上午9点来到了朝兴青瓷苑,这里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初见徐朝兴大师,他还在工作台前工作,祥和的面容、温和的话语,平凡的外表下透出一种不凡的气度,让人肃然起敬。简单寒暄后,徐朝兴大师随手提起一个暖瓶,就把我们向客厅引去。已到古稀之年的他,神情清朗,身形健硕,走起路来更如流星赶月般,让我们这些小伙子也追赶不及。

功贵勤 勤能补拙

与青瓷相伴已近60年,用徐朝兴自己的话说,“我命中注定是要与青瓷打一辈子交道的”。回想过往总会有太多的感慨,在徐朝兴看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两个词——机遇、勤奋。

1956年,徐朝兴13岁,本该是戴上红领巾上学的年龄,他却受家庭原因所迫而离开了父母、家门,到乡下瓷厂当起了学徒。天资聪颖,勤奋肯学,学徒期间的徐朝兴很快便受到了师傅们的肯定。1958年,瓷厂成立了仿古小组,徐朝兴被破格选入,是同组8个人里年龄最小的。如今在徐朝兴看来,正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才开启了他对青瓷艺术的执着追求。

由于醉心于钻研技术,徐朝兴一直是厂里的业务骨干,经过10几年的努力,不仅具有了娴熟的制瓷技艺,而且还掌握了如何搞创作设计的基本功。上世纪70年代,仿古小组正式变身为青瓷研究所,徐朝兴也开始了新产品设计与科研工艺美术的生涯。这让徐朝兴有了更多机会接触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也让他看到了许多古今中外高、精、尖的艺术珍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上世纪80年代是龙泉青瓷的辉煌时代,也是徐朝兴实现又一次飞跃的重要阶段。1980年,原本是一名普通工人的徐朝兴凭着过人的技艺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一下子就被提拔为了青瓷研究所所长。从工人到所长,整整升了六级,这种一步登天的感觉既让徐朝兴惊喜,也让他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也让他有了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条件。

从瓷厂到研究所,再到后来冲破国有体制创办的朝兴青瓷苑,徐朝兴一直提倡不仅要仿制古瓷,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上的革新和设计上的创新。人工控制开片技术、哥弟窑釉色混合烧制、绞胎技术、原始灰釉、跳刀神技……太多的工艺、技术、艺术上的突破在徐朝兴的执着追求中得以实现,为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机遇来了,没有勤奋的特质,徐朝兴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在徐朝兴看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对每个人都是均衡的,而他的勤奋就体现在他总要比别人多用去很多时间。徐朝兴告诉我们,早年还在瓷厂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比赛,看谁拉坯快,拉出的数量最多。他坦言,要是单独做一个碗,很多人都会比他快,但要比数量,他就可以超过任何人,因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工作。平时,他一天可以做390个碗,而有一天,他两手交替操作,竟做了822个碗,这个记录直到瓷厂倒闭还未被打破。

直到现在,徐朝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喜欢把几件事情交替进行,打时间差。“比如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点面包,喝口白水就开始干活。等爱人起来烧早饭时,我就开始泡茶。等吃过早饭,茶水也不烫了,刚好可以喝。我不会等想喝茶的时候再刷杯、烧水,那样要等十几分钟,这也是浪费时间的。”

瓷贵魂 魂如清泉

60年的瓷艺生涯,让徐朝兴对龙泉青瓷的美有了深切的感悟,娓娓道来,点睛扼要,听来受益良多。

在徐朝兴看来,青瓷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简约、釉色纯正和制作精细上。造型是最重要的,它就是一件瓷器的神态。龙泉青瓷在造型上有着非常传统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简约、大方和朴实的艺术情趣上。青瓷造型讲究“至简为美”,要达到至美,既要继承古代青瓷传统造型的古朴、典雅、厚重美,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简约、变化、精炼美的造型。

釉色好比气色,在青瓷艺术的创作与制作中,徐朝兴将釉色置于整个工艺技术的至上地位,形成了青瓷釉色“至纯为上”的艺术美学思想。青色是中国瓷器的原始色和基本色,温柔敦厚、委婉含蓄,既体现出清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表达。在徐朝兴看来,青瓷的釉色要有类玉的感觉,类玉就是要求青瓷釉色要有晶莹剔透的质感,而这种质感的出现,必须使釉色发色纯正,没有杂质,没有浑浊,有种薄透、明澈、清快之感,这才能体现青瓷柔和典雅的本质。

再有就是装饰工艺。传统的龙泉青瓷有划花、刻花、贴花、点彩、化妆土填白等多种装饰技法,这些技法与龙泉青釉相结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为现代青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刻花,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釉色的质地美,古往今来龙泉窑形成了自己的刻花装饰语言特点,刻花纹样粗犷,刀法简练,刚劲有力,线条有时多不连接,但不失整体形象,有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的写意画意境,艺术品位很高。”

这就是龙泉青瓷美之所在。

如今,已到了古稀之年的徐朝兴虽然不像过去那样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作,但他却多了一份发掘、弘扬龙泉青瓷文化的重担。他比以前更忙了,一年差不多有200多天他都要在外地奔波,应酬宾客、传业授课、行业会议、担当评委,同时作为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的会长,他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青瓷的发展。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在每天清晨5点到8点这段宁静的时间里,继续着青瓷的创作。

“人贵德,德立品高;艺贵道,道法自然;瓷贵魂,魂如清泉;形贵简,简极美生;功贵勤,勤能补拙。”徐朝兴为自己总结的这段箴言耐人寻味,瓷如其人,不仅是他,也是所有当代龙泉青瓷的精神所在。

叶小春: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模板

叶小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失传千年的龙泉哥窑“冰裂纹”技艺在其手上得以重生,这在龙泉乃至中国陶瓷界早已传为了一段佳话。将20多年心血铺在釉料配方上的他,执着而技精,他探索出的一条青瓷之路也画出了当代中青年龙泉青瓷创作者共有的符号。

见到叶小春是在大师园区他的厂房里。这是在龙泉青瓷博物馆后边山坡上规划出的一块区域,集中了12位国家级、省级大师的独立创作空间,叶小春的园子里虽然居室、展厅还没有彻底完工,但工作室、厂房已经先行投入使用了。刚刚从北京参加完一个五大名窑交流活动的叶小春,马上就开始了新的一窑瓷器的烧制工作。

叶小春出身于青瓷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做瓷器的。1980年,作为大哥的叶小春进入到了龙泉国营青瓷一厂,后调入龙泉青瓷研究所。随后,三个弟弟也相继进入青瓷研究所和国营瓷厂工作。在长期的家庭熏陶和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四兄弟设计、拉坯、配釉、烧制样样精通,而且各有所长。

上世纪90年代,叶小春一家算是第一个从国营瓷厂走出来私营办厂的。当时办厂可谓困难重重,从40公里外的国营瓷厂来到龙泉城区,没有亲戚朋友,没有人脉关系,资金更是不足,惟一的优势就是掌握着从配泥到烧制每道工序的技术。厂办起来了,但迎接他的却是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因为窑炉设计不合理,烧制的产品存在不小的质量问题,订单任务无法完成,客户也都跑走了,负债累累。不断改进,努力坚持,执着研究,坎坎坷坷坚持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才看到了一点希望。

1996年,一位日本客商给深谙青瓷胎釉配方的叶小春发来了一份古代“冰裂纹”瓷器的传真照片,希望他能恢复古代哥窑“冰裂纹”的技艺。照片上的瓷器釉面肥厚,并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冰”一样的裂纹,如冰似玉,妙不可言。面对这一失传近千年、有着“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美誉的技艺,叶小春被深深迷住了,他接受了这个挑战。

5年的时间,他走遍了大窑、溪口等所有古窑址,虚心请教民间青瓷老艺人,试烧配方几百种,科学地进行配方试验分析,试图破解冰裂纹的形成机理。5年的大好青春,5年中不断的失败折磨,几乎让他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坚持,不放弃,终于,2001年,38厘米口径的哥窑冰裂纹大挂盘烧制成功,瓷片像鱼鳞般开裂叠压,如冰似玉,多年的劳苦终于化成了一缕甘泉。2004年,“青瓷冰裂纹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于发明专利,叶小春也成为了龙泉青瓷史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人,这项技艺的复兴填补了当代龙泉青瓷的空白,为龙泉青瓷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冰裂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叶小春的名气一下子就上去了,瓷厂很快扭亏为盈,苦尽甘来。而就在这几年间,龙泉私营瓷厂也是遍地开花,龙泉青瓷迎来了重登艺术品大雅之堂的最佳时代。

在厂房里看到叶小春耐心地刻字、码窑,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执着的小伙子。这就是龙泉青瓷与其他一些地区陶瓷制品的不同所在。龙泉青瓷最考验制瓷人的毅力与灵感,最考验人对土与火的亲近程度。制作龙泉青瓷,往往要求制作者亲身参与到从选泥、揉泥、拉坯、修坯、刻花、素烧、施釉、烧制等每一个步骤中,这与其他类别瓷器分工细致、各尽所长的制作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此烧出来的每一件器物,无一不是龙泉制瓷人心血的凝结,这也正是当代龙泉青瓷的魅力所在。正如叶小春,经常要跑到大山里边去寻找优质的瓷土,风餐露宿、徒手攀爬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为的正是要烧出最地道的龙泉青瓷。

从国营瓷厂到私营办厂,从传统仿古到技艺创新,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在当代龙泉青瓷复兴的这条路上,不止有叶小春,更看到数以百计可钦可敬的龙泉制瓷艺人。龙泉青瓷的美少不了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

后记

离开龙泉的最后一晚,我们来到了龙泉中等技术学校陶瓷专业教师邵建军的居所。这是他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为了教学方便,也为了打造一个制瓷工作室。

虽然更多时候他只是做一些小杯、小碗、小瓶、小罐,但精纯的釉色、耐看的造型却不失小中见大的味道,可见制作者严谨细致的态度。能抽出时间做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对年纪尚轻的邵建军来说是种享受。而和邵建军一样,在龙泉还有着太多醉心于青瓷制作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看似平凡、单调,少了很多同龄人应有的娱乐享受,但却无怨无悔,这或许就是龙泉青瓷的魅力使然吧。

闲聊中不知怎么竟聊到了打麻将的问题上,或许在我的印象中南方人都深好此道,而我在龙泉却又没看见什么麻将馆的缘故吧。听邵建军说,在10几年前,龙泉这里还是很流行打麻将的,但自从龙泉青瓷发展越来越火热后,就没什么人打麻将了,至少很多人都把心用在了青瓷上。不免感慨,对这些制瓷艺人而言,龙泉青瓷的魅力确实很大,而龙泉人竟有如此勤劳、执着的性格,这不就是希望吗?

之所以做这期特别策划,就是想要展现龙泉青瓷的美。它的美并不复杂,从器型到釉色再到工艺,透着厚重、内敛、深邃、典雅的味道。而要想去理解它的美,却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千年的历史长河、数个朝代的文化印记、层出不尽的身怀绝技的制瓷艺人,等等这些又让它的美超越了表面,展露出博大精深的内核。

龙泉青瓷是一个传奇,静心品味,百读不厌,且永无休止。

猜你喜欢
瓷厂制瓷小春
八十年代陶瓷作品
景德镇陶瓷(2023年1期)2023-05-06 10:56:52
深深地爱着你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陶瓷(2020年4期)2020-10-23 06:49:58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陶瓷(2020年4期)2020-10-23 06:49:48
小春芽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景德镇陶瓷(2020年1期)2020-04-30 10:06:08
秋叶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
消费导刊(2018年23期)2018-12-17 07:31:22
CROSSED PRODUCTS BY FINITE GROUP ACTIONS WITH CERTAIN TRACIAL ROKHLIN PROPERTY∗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