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刚开学的时候,我做一年级学生的新班主任,一年级的学生之间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他们不会处理和解决,只能一个个跑到办公室来告状。被人打了,东西丢了等等。老师怎么办呢?帮他教训打人的学生,帮他到处找东西……那你就把自己当成他他们的保姆,以后找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你除了上课时间,课余时间全都在处理小矛盾了。老师作为一个指挥家,应该以身立教,以自己的言行为指挥棒,指挥学生团结协作,让学生逐渐适应团体生活。
孩子之间的打闹是常有的事情,这些在打人眼中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他们心中是大事,是衡量老师重不重视我,我以后要不要依赖和信赖老师的标准。那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把惹事的孩子叫到办公室狠狠的批评一顿,受批评的孩子心里会服气吗?他知道错了吗?也许事情另有缘由呢?老师千万不能盲目处理,这类纠纷其实是学生学习与人相处的重要课程,老师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经过,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学生间的打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我是不小心的。”
案例:祁铭宇和邱建辉都是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平时是好朋友,这一次却吵得不可开交,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知道是不小心身体碰触引起的,邱建辉以为祁铭宇故意打他,所以还手了,演变到最后两个人都哭哭啼啼到了办公室。平时在家他们哪里会无缘无故的受气呢?没有被人“欺负”过,所以别人打了我,我一定要打还,老师问他们:“现在身上痛不痛呢?问题解决了没有?”现在身上都感到很痛,两个人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错,“那怎么办?你们继续打吧?”两个聪明的孩子都知道大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晨会课上,我让邱建辉假扮从我身边走过,不小心手甩到了我。“邱建辉,你的手刚刚不小心甩到我胳膊了,很痛哦。”邱建辉马上道歉“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下次你走路时小心点就可以了。”看完这段情景表演,老师让祁铭宇描述了昨天他和邱建辉打架的事情经过。“请大家说说,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您会怎么做?”学生马上意识到盲目还手是不对的,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打架把误会说清楚就没事了。以后,因为误会打架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她们也不会再跑来榜示告状了。
2、“我是逗他玩的。”
案例:我们班的番禺平时就特别调皮,喜欢捉弄别人,拉别人衣服、拿掉他的橡皮、或者突然打一下别人,遇到几个软弱的女孩子,她们不敢啃声,忍一忍不理他就过去了,遇到不乐意和他玩的男孩子,那就“加倍奉还”,这下番禺课觉得委屈了,眼泪啪嗒啪嗒的跑来告状:“某某某,打我!”其实番禺这种以捉弄别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是因为他还不会与他们交流。以前的童年生活都是家长陪伴度过的,就算有孩子之间的接触也不多,再加上有的家长保护地太好了,自己的孩子调皮也会护短。所以象这样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别人和你怎样打招呼的,你喜欢怎样的打招呼方式?晨会课上,我和番禺扮演了两种打招呼的方式,第一种是有礼貌的:“嗨,番禺!我和你一起玩好吗?”第二种是番禺的方式:打一下番禺,“来玩啊!”。先让番禺先说说你会怎样和别人打招呼,大家说说哪种方式好?为什么?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下,番禺若有所思的低下了头,我相信以后孩子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了。
3、“是别人叫我打他的!”
案例:小胖子陆伟民被我拉到办公室还一脸气呼呼的,很不服气。“是朱哲君让我打他的”言下之意我没有错。显然,他把帮助他人和伤害他人混淆了。陆伟民觉得我是在帮助朱哲君,就算我打人不对,也是朱哲君叫我打我才打的,是朱哲君不对,我只是帮助他人。老师细声的追问他“那打在别人身上的手是谁的呀?”“是我的。”“你的手是受朱哲君控制还是受你的控制呢?”“当然是我啦,但是他让我打他呀!”“那你的大脑是受谁控制呢?以后朱哲君叫你做什么你都听从吗?”陆伟民不啃声了,显然原本他坚定的心理现在开始动摇了。“想一想,他下次让你拿着刀打人呢?后果会怎样?”帮助他人是正确的,但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你帮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帮别人做好事,大家都会表扬你,帮别人做坏事,大家都会不喜欢你,还会觉得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在晨会课上,我请陆伟民帮老师把黑板较靠上的字帮老师擦一擦,然后当众表扬他,“我们班的陆伟民长得又高又结实,还能擦到黑板上这么高的地方,这是老师的好帮手!”他听了可高兴了,“以后别的值日生擦不到黑板那么高的地方,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当然愿意!”老师请其他同学说一说,你还可以请陆伟民帮你什么忙吗?有的同学说请他帮忙搬桌子,因为他力气大。有的同学说请他帮忙教数学,因为他很聪明……陆伟民听到表扬他的话很高兴,说那些忙他都乐意帮,老师问陆伟民“知道大家为什么请你帮的忙都是做好事呢?”因为做坏事不是在帮助别人,还会有人不喜欢你,所以大家说说什么事情“不能帮”?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的是非观更加明确了。
家长常说“老师的一句话,抵过家长的一百句”。其实,老师唠叨多了,学生也不会听,老师的身教远胜于言传。做好每一件事,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把握好每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正确的道德规范,是印在孩子大脑中一辈子的,指导他们一生的指挥棒。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