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睿
“未来,学校都是自动门。我到门前将学生证一扫,门就开了。
“未来,房子能自动调节冷热,住在里面舒服极了。
“未来,城市里不再有冒黑烟的烟囱,天蓝蓝、水清清。”
…………
1993年,江北区观音桥蜀都小学,三年级学生李莉在作文《未来的城市》中这样憧憬。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2013年1月2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名单,重庆市两江新区和南岸区赫然在列。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重庆落地生根,李莉作文中的畅想正在变成现实。
什么是智慧城市?
——“让我们共建智慧的地球。”当这句广告词响遍全球时,美國、欧洲、日本等竞相推出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在这场被称作“城市形态革命”的浪潮中,重庆又处于什么位置?
“智慧风暴”
2009年1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
总统奥巴马正召开圆桌会议,美国工商业界领袖齐集。
“建议联邦政府投资建设智慧地球。”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建议。
2008年11月,世界电子业巨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其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细化为可操作的智慧城市概念: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信息化;它具有低碳“智慧”,能自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它能够感知和回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自动化服务……了解了“智慧”的本质后,奥巴马拍板,将智慧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
几乎与此同时,一场“智慧风暴”迅速席卷全球,西欧诸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
“智慧城市将改变城市形态,掀起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有人这样预言。
在“智慧风暴”的劲风中,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城市,也悄然站上潮流之巅。
智在“云”中
2012年12月5日,北京,国家住建部,一份《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从这天开始,中国在全国“海选”首批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
“海选”的标准何在?
如果将智慧城市比作一个头脑聪明、反应迅速的巨人,那么,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就是巨人之“脑”,将物与物相连接、覆盖城市方方面面的网路,则是巨人感知和行动的“神经”。
对申报城市来说,此二者缺一不可。
巨人的“脑”和“神经”,一座西部城市早已经具备。
一个月后,重庆。
一支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考察组,辗转主城各区,考察重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重庆在建世界最大的云计算基地。
南岸区已经引入物联网基地。
观音桥已经建立了智能控温系统。
…………
“建设智慧城市,重庆先天优势明显!”一番考察后,专家如此定论——拥有强大存储能力的云计算基地,就是智慧重庆的“脑”,而终将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物联网,将铺就智慧重庆的“神经”。
这种信心并不是妄想——2013年1月29日,“海选”名单揭晓,重庆两江新区和南岸区顺利入选。
畅想“2.0重庆”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未来重庆将升级为一座智慧城市。对普通人而言,这座“2.0版”的城市将为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管理的“智慧”
同历史上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一样,智慧城市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最为深远。
而重庆公共管理系统的“智慧革命”,首先从城市管理发端。
2009年1月5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上午9点整,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启用,将江北、南岸、渝中等七个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统一连接。
“南岸区海棠晓月小区附近,垃圾堆在人行道上了!”10点20分,有市民打进热线电话,接线员记录后,随即转发南岸区分中心。
10点25分,南岸区分中心派出监督员到达现场,对现场拍照取证。相关影像资料随即传回指挥中心,由受理员转交值班长处理。值班长经过查询,确定了海棠晓月一线市政主管部门,随即将信息传给对方,要求派员清理。
10点38分,现场摄像监控显示,环卫工顺利清除垃圾,并向监督员报告。值班长接到现场监督员办结汇报,并为处理结果结案。
处理这起公共环卫事件,数字城管中心仅耗时18分钟。
随着全市数字化城管体系的建立,暴露垃圾、油烟污染、工地扬尘、施工占道、路面塌陷、下水道堵塞、道路积水等公共事件,都能够得到迅速的处理。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治安防控、环境监测等公共管理战线相继实现了智能化——一个集数字监控、即时接报、即时处理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已经现出端倪。
低碳的“智慧”
2013年2月底,重庆大剧院。
李浩捏着《分手大师》的戏票,步入剧场。
19点30分,这部享誉全国的滑稽舞台戏开始了。
在剧场这个密闭环境中,李浩靠在座椅上,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热烈鼓掌——全场近千名观众也跟他一样。
一场演罢,李浩丝毫不觉得剧场内空气憋闷。
李浩并不知道,近千人一起看戏,居然不觉得憋闷,是因为重庆大剧院的空调有“智慧”。
2009年10月,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一期工程竣工。这种被称为“水空调”的新型控温系统具备智慧和低碳特点,能根据当前环境温度,对江水进行制冷和制热处理,作为建筑物的空调冷热源,实现有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重庆大剧院成为首个受益者——当年大剧院的200多场演出,全部由江水作为冷热源。
如今,此系统二期工程也已经竣工,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冷热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和重庆低碳重大项目等试点项目相继建成,低碳的“智慧”正得到全面应用。
未来,你的家也将变得“智慧”。
服务的“智慧”
2013年4月9日,茶园新区物联网基地,李鑫走进“智慧南岸体验中心”。
他随即被迷住了——
当你站上演讲台,麦克风和摄像头会自动转向面对你。
当你走进家门时,家里的空调和照明设备会自动打开。
当你准备欣赏家庭电影时,窗帘和灯光会自动关闭。
在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中心内,展示了涵盖居家、交通、办公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技术,供广大市民提前体验。
跟停留在实验室里的实验不同,这些技术正在或即将投入实际应用。
在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南岸区计划在2013年建设十个“智慧生活”试点社区。三年内,还将通过区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吸纳等方式,筹集15亿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资金。
而两江新区在云计算基地和悦来、水土等智慧生态功能区的成功基础上,将围绕“生态可持续”和“以人为本”,推出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这样的生活,以前只能在科幻电影里见到。今天,它已经成为可能。”李鑫充满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