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铨
【摘 要】阐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区域服务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区域服务型 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17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及政治因素各不相同,因此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各地因经济发展情况、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提出了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和办学思路。本文以广西为例,对区域服务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工业摆到了最突出的位置,以加快工业发展为主题,提出了“工业兴桂”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广西将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着力点,优化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如沿海石化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林浆纸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大量应用,生产设备非常现代化,自动化程度高。此外大部分企业随着发展还需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需要大量机电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从事生产过程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产业支撑型专业,是工业发展高速现代化前行的保证,在工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培养适合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是本区域经济能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门跨越学科领域广,通用性强的专业,因此几乎所有的工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该专业。广西工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对机电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各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在不断地扩招,大多数院校所招机电专业的学生人数都高于其他电类或机械类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人数,这样势必会造成各高职院校之间出现机电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雷同、专业定位相近、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广西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数控技术方向和现代运动控制方向。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就造成了各院校培养出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技术特点相似,行业覆盖面不足,无法全面地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因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院校无法在师资人数和教学资源上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多数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如何在资金不足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寻找一种新的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成为大多数区内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广西高职机电类师资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在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过专业工作的经验。他们虽然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因为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因此没有能力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项目的开发,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培养区域服务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定位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认真把握自身的专业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培养出行业背景明显、专业特点突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才能把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该校57年的办学历史。该校是伴随着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制糖、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这些行业中已经积累了众多的资源优势和声望。因此,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定位可充分考虑依托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制糖、有色金属等行业,以这些领域相应岗位的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力争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在这些领域中有较高影响力,学生技术水平突出的专业。
(二)依据学校特点和优势资源,确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一,专业建设目标应围绕专业定位和资源优势,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与工程团队;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完善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改革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品牌专业。第二,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根据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制糖、有色金属产业人才能力目标及岗位需求,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岗位标准,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机电设备维修能力,工业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安装、维护能力,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服务能力;毕业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广西区乃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电一体化领域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与企业合作开发和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构建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可如图1所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依托行业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单元的课程体系。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应根据区域和专业所依托的行业特点,深入地进行调研,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围绕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通过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特色教材、网络课程、实验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制糖、有色金属行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典型项目,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制定课程标准,探索课证融合,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成专业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使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引进具有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加入到教学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应促使原有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如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下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并为此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积极与各企业联系,引进一些企业中已经退休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这些政策不仅可使本专业的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同时还可提升本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只有在认真把握自身专业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在专业的建设中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中来,才能办出优势和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美玲.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职教探索,2012(4)
[2]丁度坤.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3]程一凡.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作者简介】杨 铨(1980- ),男,广西象州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化技术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