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宪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礼义之邦考辩》,是为去年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中华文化21世纪国际论坛”第七次国际会议提交的一篇论文。这个文章谈什么呢?就是“礼义之邦”很多人用错了,写成了“礼仪之邦”。古籍中没有一处使用“礼仪之邦”的。“义”和“仪”天壤之别,但多年来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错着。到百度查,输入“礼义之邦”,莫名其妙地跳出一行字:“你要查的是不是礼仪之邦”。而且“礼义之邦”这个词条下面大概是70万条检索项,其中大部分是“礼仪之邦”。而输入“礼仪之邦”,检索项高达600多万项。可以说,全社会几乎都把这个东西弄错了,从学者的学术论著到报刊网络,各种媒体都写成了“礼仪之邦”。我在很多场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全国政协一个座谈会上我也就这一问题做了发言。当时北大的金开诚老师也在场,我曾提出这个问题向他请教。他也认为“礼仪之邦”肯定是错的。在墨尔本的会上,我简单把我文章的观点说了说,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华文化研究会许嘉璐会长说,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也认为我的考证是对的。为什么想到这个文章呢?我想这就是一个学风和文风的问题。导致这样一种浮躁的文风,就是缺乏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想。连想都不去想,就这么你错我错,大家跟着错。这样一个词语的误用,也是一个时代风气的折射。
文风的问题,与党风、政风、学风、会风乃至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这里面也有一个文风、学风的问题。现在的领导干部许多都是博士,但不愿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写稿子。因此,党中央重视文风问题,有很深刻、很重要的意义。
什么样的文风是好的文风?第一点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假话肯定是大家所讨厌的,套话、空话没有意义。第二点就是独立思考,有真知灼见,人云亦云的东西也是大家所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