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落下帷幕。13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54场专题讨论,议题立足亚洲、面向世界。1470多名代表深入交流,达成重要共识。首次加入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的专题讨论,同时增加了对粮食安全等民生议题的关注。本次年会成为了历届年会规格和规模最高的一次。
各界对本届博鳌亚洲论坛高度关注,因为博鳌论坛一方面是交流思想,打造文化软实力同时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平台,促进经济上的亚洲一体化以及价值观层面的“亚洲共识”的形成。
“博鳌是站在东半球的角度放眼亚洲和世界,达沃斯论坛是站在西半球视角,大致上互补,地球就圆了。”博鳌亚洲论坛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蒋晓松这样评价。不过,与达沃斯论坛相比,博鳌亚洲论坛在能力建设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各国经济之间的高依存度,亚洲国家已经形成更深程度的融合,以及形成亚洲人对“亚洲身份”的普遍认同。
因此,博鳌亚洲论坛不应只发出中国的声音,还应发出亚洲的声音,进一步发挥其推动中国与亚洲和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所说,博鳌亚洲论坛应该让世界正确认识亚洲,与亚洲共同发展,分享亚洲发展带来的机会,并且,应能够对当今世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多少起到一种调整的积极作用。
求解亚洲的成长烦恼
梳理博鳌亚洲论坛每一年年会主题,聚焦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发展面临的重大和迫切问题,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等思想一脉相承。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这一主题和当前亚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息息相关。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要谋求更大发展,还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
据统计,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不足20%已上升到2010年的35%左右。该份额在2005年之前用12年的时间提升了5个百分点,而此后只用5年时间就提升了5个百分点。然而,在金融危机后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引擎的亚洲也开始面对增速放缓的问题。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认为,经济减速的阴霾始终笼罩在亚洲上空。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竞争力2013年度报告》中写道:“各经济体内部需求不太稳定,普遍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亚洲竞争力,无论是经济体还是企业,都受到很大影响,这引发了人们对亚洲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断的担忧。”
2012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两个主要代表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相比前一年分别下降了1.4%和1.9%。亚洲开发银行也在去年12月下调了对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看来,未来亚洲经济增长率还将下一个台阶。他认为,鉴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乏力。
“亚洲经济增速放缓的短期原因主要来自欧洲发生的危机。”李向阳表示,作为亚洲出口重要市场的欧洲,在其陷入经济下滑的困境后波及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从长期来看,这种放缓则很可能是结构性的。
亚洲新兴经济体正面临结构性的发展转折。作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正在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减少进口,这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形成了冲击。
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竭力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苏。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制造业对于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过去3年来,美国制造业为美国国内新增了约50Zi个工作岗位。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哈罗德·西尔金曾在一年多前预期制造业将重返美国,他表示,如今这一趋势比他过去预期的还要显著。
制造业向西方的回流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面临考验。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币值坚挺、原材料上涨等因素,亚洲制造业国家开始感受到“产业空洞化”的隐忧。
在外部需求乏力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将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任务,亚洲的经济增长动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洲中产阶级队伍以及通过一体化进程推动的统一市场。
对于亚洲经济形势一直有研究的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发布了题为《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亚洲商品贸易依存度已从2007年的53.1%上升至2009年的53.4%,2010年进一步增至54.9%,2011年小幅回落为54.1%。亚洲经济体的区内直接投资依存度由2008年的23%上升至2011年的29%。亚洲旅游的突出特征是“亚洲游”,绝大多数经济体80%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于亚洲内部,且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认为,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亚洲经济体2012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亚洲经济体之间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保持着稳定的高依存度,且近几年呈现增长态势。这一显著特征是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多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使得亚洲一体化进程加速,目前在亚洲区域内同时推进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包括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协定(TPP)”、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RCEP)”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
这其中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一旦建成,将覆盖全球大约一半人口,其经济总量也将超过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RCEP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带来的亚洲外部需求萎缩的有效措施,更有利于区域内日益重要的生产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和提升。”周文重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中说。
“把脉”中国经济
亚洲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如果从全球视角来看亚洲,亚洲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随着自身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处在新的起点上。
那么,在这个节点上,中国将在亚洲发展当中扮演什么角色?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以实现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传递出的信号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困境下推动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
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月份的50.1升高至3月份的50.9,是自2012年4月份以来的最大增幅。汇丰中国PMI指数则从2月份的50.4升高至51.6,意味着生产在扩张,显现复苏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达8.2%。
然而,中国经济仍然会面临着下行压力,G20与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表示,由于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8%难度不小。实际上,除去外需市场下降等不利影响,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
因此,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寻找增长“新动力”成为当务之急。
资源要素价改、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财税改革、户籍改革……尽管主张改革的突破口不一,但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关键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其中,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改革最大的红利和内需最大潜力所在。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认为,以新战略释放制度红利,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则认为,讲求质量的城镇化才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城镇化的主要抓手不是土地城镇化、不是房产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要在城市中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中国广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一些跨国公司负责人普遍对中国的消费市场信心十足。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首席执行官博睿拓认为,国际企业应该重视和开拓中国的内地市场,尤其是西部市场。百事公司总裁阿卜杜拉则认为,如果中国的养老、教育、医疗体制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消费信心将会大幅上升。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