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亮
小学科学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对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以教科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例加以说明。以观察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白醋和一包小苏打,大家想不想来观察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学生:想)
那老师问问大家,你们想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呢?(看颜色、形态;闻气味;尝味道;用手感觉)
好,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对小苏打和白醋分别进行观察,要求完成实验记录单“混和前的特点”部分。
2、学生分组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
3、好,观察结束。我们来听听大家都观察到什么了。
学生汇报交流。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
1、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老师想问大家: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猜测。(课件出示)
(学生推测)
2、想像的翅膀带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用什么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呢?
(实验)
3、对,实验!那我们怎样做这个实验呢?(课件出示)
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混合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先___后___
师:老师根据大家刚才的计划,提出几点实验注意事项,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注意:书本上给我们介绍的是放一勺小苏打,三勺白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取小苏打的勺子和取白醋的勺子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混合的量和书本介绍的有不同。
师:看清楚了吗?大家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做实验了把,老师有个最后的要求,實验时认真、仔细、安静,实验结束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实验记录最详细,最独特。开始实验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看到什么现象?摸到什么感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变化?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摸、闻、听等感观的参与,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科学探究,并且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一步步规定下完成的,限制了学生活动的空间,离科学探究活动要求相去甚远。
应该如何设计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实施载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完成科学教材的内容为目的,教师既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来完成《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联系本校、当地的资源充分激活科学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一切都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思想我们可以突破教材束缚,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科学探究空间,章鼎儿老师在一次评课上,给了我很大启发,这节课也可以这样设计。
当学生实验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时,老师(学生)的问题出来了——刚才我们加过小苏打、冒过大量气泡的白醋杯的液体还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课的主要活动开始了。
每加一包小苏打,进行观察记录,一小包、一小包地加,共加4包,完成后,提出新的实验设想,领取材料,实际上后面就是一小瓶、一小瓶地加白醋,加了4小瓶。
活动结束后交流汇总:第1包:冒很多气泡……有白醋,第2包:气泡少了……还有白醋,3包:气泡很少了……白醋很少了,第4包:不冒气泡了……没有白醋了;第1瓶:冒大量气泡……小苏打多,第2瓶:气泡少了……小苏打少了,第3瓶:气泡很少了……小苏打更少,第4瓶:不冒气泡了……没有小苏打了。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把小苏打倒进白醋杯里,发现冒气泡了,这是一个实验观察过程,不是科学探究过程。把小苏打倒进白醋杯里,发现冒气泡了!咦,加小苏打会冒泡!我再加点试试,还真会冒泡。再加,泡少了,再加一点试试,不冒泡了。怎么不冒了呢……像这样地给学生空间、时间,学生能主体性自主参与,动手动脑,不断深入,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才叫科学探究。
【作者单位:菏泽市开发区南京路明德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