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 陈宇科
统筹城乡教育是在城乡统筹框架内,从整体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对城乡教育的资源配置、结构体系、发展过程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统筹兼顾、彼此协调、综合平衡。2008年7月,重庆市和教育部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从而成为了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按照“全域一盘棋、城乡一张图”的思路,改革城乡学校规划布局,紧扣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三大重点改革城乡基础教育,围绕整体提升城乡师资水平改革师资建设制度,实行综合评价和指标到校并举推进招考制度改革,实施“领雁工程”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帮扶机制改革等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对统筹城乡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量化分析。统筹城乡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能够帮助城乡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各种情况和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统一和谐均衡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统筹城乡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们就统筹城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1-3]、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4-6]、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等问题[7-8]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专门针对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因此,探索性地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程度进行综合性量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将统筹城乡教育目标逐步分解成各级指标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结构设计应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指标的拟定和取舍、公式的推导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统筹城乡教育评价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要求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实际状况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城乡统筹教育发展水平的动态监测,认清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规范性和发展性、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城乡教育在各方面的统筹发展水平。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要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都能接受,而且采用这些指标评价后所得到的评定结果应具有可比的性质。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现有统计资料和相关规范的可利用程度,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评价是收集数据资料,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采取统计处理手段进行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采用定性描述、解释的方法做出的价值判断。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保证全面反映统筹城乡教育评价的各种内涵。
二、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重庆市实现城乡教育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投入、教育机会、水平提升一体化的要求,基于前面指标体系构建所涉及的基本原则,参照重庆市和成都市关于统筹城乡教育评价已有的一些成果,以及其它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6-8],我们建立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我们按照教育公平所包含的三个基本内容,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大类,再根据这三个大类来布局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设计的整套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
表1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说明
(1)城乡教育机会一体化指标:这类指标主要评价统筹城乡教育的机会公平程度,包括入学率和巩固率两个二级指标。其中,入学率指某一级教育学龄人口中,进入同一级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占某一级教育学龄人口总数的比率。巩固率指某一年入学的学生中能读到毕业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评价教育系统的保持率和内部效益,完成率表明学生在校各年级的保持率。反过来说,也是对各年级辍学情况的度量。
(2)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统筹城乡教育的过程公平程度,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教师学历合格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教育统筹制度建设、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共8个二级指标。
①生均教育经费: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由政府制定的财政年度预算的依据,同时也是当地财政部门按照当地计划内在读学生数额,向相关教育部门拨款的依据。
②生均公用经费:指保证中小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等。
③生师比:指某学年内平均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这个指标根据教师总数和学生总数大小之间的关系来测量人力资源的投入。
④教师学历合格率: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对比城乡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的差异。
⑤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该类指标通过中高级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来体现。
⑥教育统筹制度建设:该类指标主要从城乡教育统筹的制度建设方面评价城乡学校的差异,包括统筹城乡学校干部教师管理制度和统筹城乡学校干部教师待遇两个方面。统筹城乡学校干部管理制度主要根据统筹城乡学校是否建立了干部教师定期轮校交流制度及有效实施情况来确定得分;而统筹城乡学校干部教师待遇则根据统筹城乡学校是否建立了统一的津补贴标准和统一经费来源来确定其得分。
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这两类指标均用于体现城乡学校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生均占地面积指学生人均拥有的学校建筑面积,而生均校舍面积指学生人均拥有的学校所有校舍(教学用)面积。
(3)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城乡教育的结果公平程度,包括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结果、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和就业水平3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结果类指标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城乡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检测结果的统计和加权汇总获得该指标的确定值。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类指标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结果的统计和加权汇总获得该指标的确定值。就业水平类指标主要通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城乡差异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来加以体现。
三、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评价过程构建
1.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三大类指标即城乡教育机会一体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指标的权重分配为0.25,0.4,0.35。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则按照均分的方法来加以确定。
2.综合评价过程
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将所有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以便对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际状况和水平作出综合评价。各指标所对应的城乡差异水平由城市区域的取值比上农村区域的取值,以城市区域的指标值为基准(即令城市地区的指标取值为1)来进行统计分析。当农村地区该指标取值小于1时,说明在该项指标上农村水平劣于城市,且农村地区取值越接近1,则城乡差异越小,否则城乡差异越大;当农村地区的取值等于1时,说明在该项指标上农村和城市水平相当;当该指标农村地区取值大于1时,说明在该项指标上农村水平优于城市,农村地区取值越接近1,说明城乡差异越小,反之则差异越大。
在指标评定标准的设定上,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定标准。静态标准主要用于对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绝对水平的评估,即达到指定标准的区县将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评估验收工作,这将有利于尽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动态标准主要用于判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相对水平的评估工作,在不同区县间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提高各区县加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积极性。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成效显著的区县,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统筹城乡教育评价是检验统筹城乡教育成果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从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性地建立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希望能够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促进统筹城乡教育评价工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一定要把握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初期,可能应该更关注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的一体化,而到了后期则更应该关注教育结果的一体化。因此,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定也必然要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在指标体系的应用上,则要避免“一体化即削峰填谷”、“一体化即同质化、均衡即平庸”等观念。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指标取值的城乡差异相对值,也一定要考虑城乡区域的指标绝对值,树立先进的理念,注重科学地规划、保持政策的严密和延续性,强化对执行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证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2]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
[3] 申丽娟,吴江.城乡社会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4] 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教育科学,2006(1).
[5] 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 张金英,陈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指标体系建构.中国农机化,2010(4).
[7]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指数构建及其应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8] 仁仕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