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雪
摘要: 利用叶肉在碱液中容易煮烂而基本不破坏叶脉的原理,结合传统工艺——如描红、镂空、镶嵌等,结合化学方法——电镀,结合生活中学生喜欢的纹身贴,介绍了图案画叶脉的制作的五种方法。
关键词:叶脉画;电镀;化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材(下册)中家庭小实验制作“叶脉书签”[1],是很多学生喜欢尝试的实验,它不仅能了解叶肉的处理方法,还能制得精美的叶脉书签、叶脉挂件等[2]。如何将制得的叶脉进一步美化,笔者结合一些传统工艺——如描红、镂空、镶嵌;利用给非导电物质电镀的相关知识;以及生活中学生喜欢的纹身贴,设计了以下几种美化叶脉的方法。
1 叶脉的制作
不少植物的叶、叶脉由坚韧的纤维素构成,在碱液中不易煮烂,而叶脉四周的叶肉在碱液中容易煮烂。
1.1 材料
选择合适的树叶(如玉兰树叶、桂花树叶、白杨树叶等质地较坚硬的树叶)、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水。
1.2 步骤
(1)大烧杯里加入碱性溶液(按照100 mL水,约3.5 g氢氧化钠、2.5 g无水碳酸钠配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沸。取几片坚韧的树叶放入上述腐蚀液中连续煮沸6~10分钟,这时常用玻棒或镊子轻轻翻动。
(2)当叶肉煮烂后,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在清水中漂洗。当叶片上残留碱液漂洗干净后取出,把叶片平铺在一块木板上(或平铺在手心上),用小试管刷或毛质柔软的旧牙刷轻轻刷掉叶片两面已烂的叶肉,一边刷一边用小流量的自来水冲洗,直到只留下叶脉,并用水清洗。
(3)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水,夹在书页中晾干,备用(见图1晾干的叶脉)。
2 叶脉加工方法之一——描红法
2.1 描红
描红是我国传统的习字法,是指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是初学写字的最好训练方法之一。让学生利用叶脉进行描红,不仅普及了书法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审美能力。
2.2 步骤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如人物画像、小动物或者花草等,利用鲜艳的颜料进行描红,可以在叶脉上留下栩栩如生的图片,无论送人还是自己当作书签,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见图2 描红法1,图3描红法2)。
3 叶脉处理方法之二——电镀法
3.1 电镀
如何对电的不良导体进行电镀,既是科学知识,也是生产中最实用的一门工艺,将这部分知识和叶脉结合起来,不仅美化了叶脉,也让学生在美化过程中掌握了电化学知识,一举多得。
3.2 步骤
(1)将叶脉在敏化液(1~2 g SnCl2·2H2O+4 mL 98%H2SO4+100 mL H2O+二粒锡)中浸泡3~5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
(2)然后将叶脉在活化液(0.2~0.5 g AgNO3+100 mL H2O滴加氨水至澄清)中浸泡3~5分钟,再在10%甲醛溶液中浸泡5~10秒,用清水漂洗干净;
(3)电镀(可以镀铜、镀银、镀镍等,以镀铜为例):将叶脉接电源负极,铜片接电源正极,在电镀铜液中电镀20~30分钟后取出[2](注意要保持静置)(见图4镀铜)。
3.3 结果
电镀后的叶脉“穿金戴银”,尽显华贵(见图5镀铜的叶脉,图6镀银的叶脉)。
4 叶脉加工方法之三——纹身贴法
4.1 纹身贴法
纹身贴是一种贴纸,贴在身体上,揭去后可产生纹身的效果。将纹身贴贴在叶脉上,色彩鲜艳,比描红更加细腻。
4.2 步骤
将纹身贴贴在叶脉上,用清水将纹身贴背面纸(叫底纸)涂湿,或者把贴放入清水中,看到底纸的颜色变深的时候,也就是水渗透时候就可以贴了。图案背面用指甲轻轻刮涂,最后用手顺着叶脉扯底纸,让它从图案上滑下来即可(见图7贴好纹身贴的叶脉)。
5 叶脉加工方法之四——镂空法
5.1 镂空
镂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外面看起来是完整的图案,但里面是空的或者里面又镶嵌小的镂空物件。
5.2 材料及步骤
对树叶进行镂空,需要的是细心、耐心,用到的材料有刻刀、放大镜。选择合适的树叶,先用碱性溶液(按照100 mL水,约3.5 g氢氧化钠、2.5 g无水碳酸钠配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沸。取几片坚韧的树叶放入上述腐蚀液中连续煮沸3分钟,晾干,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刻画出所需的图形,然后轻轻地剔除不要的叶肉,夹在书页中干燥可得(见图8镂空的叶脉)。
6 叶脉加工方法之五——镶嵌法
6.1 镶嵌
镶,是贴在表面;嵌,是夹在中间。
6.2 步骤
在叶脉制作中,我们也可以借助镶嵌的方法来进行:找两片相近的叶子,在其中一个上面截取喜欢的图片,另外一片制作成叶脉,然后把中间镂空,填入对应的图片,塑封,就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叶脉书签(见图9镶嵌好的叶脉)。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把一个实验延续开来的做法,细细品味,每个实验都可以继续开发关联艺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7.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4NzM0M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