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俊
一场新雨过后,东非乌干达的空气格外清新。首都坎帕拉以东约26公里处的一处地方,山峦起伏,逶迤蜿蜒,草木繁盛,郁郁葱葱,小鸟啁啾,时有小猴造访。绿树掩映下,是一排排蓝白相间、整齐有序的工业厂房,这便是兰迪工业园了。
正值上班时间,厂房之外鲜见人影,而厂房之内,则是另一番景象。数百名乌干达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劳作,或生产鞋子,或制造餐具,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工业园的一处高台上,就是兰迪工业园董事长季永灵的家了。从这里,可以俯瞰半个园区。这个建成已两年多的工业园,倾注了他的半生心血。海外打拼近30年、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的季永灵决意在此描绘他的商业版图。他常常在此久坐,瞩目远眺,青山绿水,清风明月,给了他灵感与启发,而他心中也在酝酿着自己的宏伟梦想。
鞋业帝国”雏形
0年10月29日,兰迪工业园区正式落成。这也掀起了季永灵决意深耕鞋业市场的一幕。仅鞋厂占地2万平方米,拥有23条生产线、日产量超过10万多双,辐射当地市场及周边国家市场。这也奠定了兰迪工业园在东非市场的领先地位。
此时,季永灵涉足鞋业已有4年多。初至乌干达,艰辛可想而知。季永灵对本刊记者回忆,当时工厂的规模并不大,生产车间由两间仓库改建,机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人只能在各种机器的空隙中穿行。一层木板又将一间大仓库隔成上下两层。从原料到成品,七八个生产环节都需在这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中完成。
受场地限制,每天生产的成品要用3辆大货车拉往在厂外租的仓库,然后再把原料从仓库拉回工厂用于生产。为此,季永灵一共租用了4座仓库,每月租金就相当于人民币十几万元。而当时由一圈厂房围合而成的天井中间,遮阳篷下的一张长条饭桌、几把塑料椅便是季永灵的临时办公室了。
不过条件艰苦难倒不季永灵。多年来,他已在风雨中走过。1984年走出国门的他,走遍南美、欧洲、非洲,从事过零售、中餐业、酒吧业、服装业等行业,经历过无数挫折与磨难。但他始终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很累,但早年创业的我们都有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他对本刊记者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非洲蕴含商机,从此从欧洲踏上非洲大陆。而喀麦隆是第一站,主做服装贸易。由于当地制造业匮乏,很快季永灵便初尝非洲掘金的甜头。生意渐好的他也将目光投向了乌干达,从贸易转向了实业。
“这里适合做制造业,人工成本较低,投资环境较好,另一方面乌干达是个集散地,产品可以辐射周边国家。”季永灵如是解释当初来到乌干达的原因。
经过几年的摸索,季永灵逐渐能够准确把握当地市场的潮流与动向,积累了多款畅销鞋,并开始有意推出自己的品牌“landy”。
而这中间并不是一帆风顺。据季永灵回忆,有一次,他开始试销一款水晶拖鞋——带有类似水晶装饰物的鞋子,当时此类鞋型在国内及其他国家热销。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款鞋子在当地反应平平,造成滞销。“自此以后,我们吸取了教训:并不是所有热销的就是适合当地的,一定要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市场调研。”他说。
为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季永灵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他在东非建立了一条原料生产线、成品生产线等整套成熟的生产线。
厂区的扩大,雇员的增多,使得管理显得日益重要。为此,季永灵着重培养厂区的管理人员,对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委以重用。“一位喀麦隆人,先前在喀麦隆与我在一块工作,此后随我到乌干达,算起来合作有六七年了。”季永灵说。而他自己,也亲力亲为。他每天都要巡视工厂,很多时候天不亮就来到工厂。
鞋厂的效益日渐好起来,季永灵的信心也在增长。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季永灵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也将恶性竞争的鞋业市场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现在工厂每两天就能推出一个新品种,每年仅在空运模具一项上就要花费上百万元人民币。至今,他旗下共有4家工厂,遍布乌干达、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国。
一个“鞋业帝国”的雏形渐已形成。“未来,我们还将在鞋业市场耕耘下去,因为这里的潜力还很大,有待继续挖掘。”他说。
一天,记者随季永灵经过农村。正值当地小学放学,很多小学生三五成群在绿树成荫的路上结伴行走。清脆的说笑萦绕耳边,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孩子没有鞋穿,光着脚上学成了他们的童年记忆。
季永灵看在眼里,若有所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鞋穿,这是我们的梦想。”说此话的时候他目光坚定。
多元化发展
乌干达由于其适宜的气候、开放的投资环境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来自乌干达投资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乌干达共登记注册343个项目,计划投资额达到17.4亿美元,比2011年上升35.9%。其中,中国在乌注册45个项目,计划投资额8638万美元,居外商投资额第4位。自1993年第一家中资企业在乌投资局注册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310家投资企业在乌注册登记,累计投资额达到6.83亿美元。
兰迪工业园已经成为这些中资企业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家,但季永灵有着更宏大的目标。正是看中了乌干达的优势,季永灵决定将工业园区充分利用。2007年,餐具生产流水线进驻工业园。初期生产塑钢家用盘碗,目前专事生产密胺盘,广泛用于快餐厅、食堂等。
如今的乌干达百业待兴,这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可能蕴藏商机。高瞻远瞩的季永灵意识到未来的基建市场将大有可为,于是决定投产建筑材料。“这边缺乏制造业,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国内五、六十年代的水平,需求潜力很大,需要有实力的公司投资。”他说。
就在餐具生产厂房旁边,一条建材生产线正在筹建之中,有些机器已经安置到位,按计划未来将生产水管、隔音砖等建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目前亟需解决的还是资金及人才问题。”
未来一个集团化经营的工业园蓝图正在描绘之中,“乌干达制造,中非十多国销售”的商业网络也日渐形成。季永灵对本刊记者表示,“企业做大做强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除了自我发展之外,季永灵也在帮助他人。来自著名侨乡——浙江青田的他,对于华人企业投资非洲也尽心尽力。共同发展、抱团发展是他的追求。他现任浙江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乌干达青田同乡会名誉会长、乌干达华侨华人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永灵还在乌干达创办图书室、创业报刊丰富侨民生活。同时,虽远在海外,季永灵一直心系祖国。他在青田结对“百千工程”,结对贫困学生,支持侨务发展,与乌干达青田同乡会捐助玉树地震灾民。2009年,在侨乡青田举办的建国六十周年侨界杰出人士评选活动中,季永灵光荣入选“十大创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