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屈勇
摘 要: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校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研究现状,从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类型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改善的途径与建议等4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学者已做的相关研究,厘清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关系;研究概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4
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越来越被关注。迄至2012年底,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师生关系”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检索,可以搜索到期刊论文21 829篇,学术界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十分丰富。笔者主要围绕“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1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类型研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划分为不同类型。范志慧、马洁[1]认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包括了制度意义上的负责与被负责关系、传统意义上的师傅与徒弟关系、伦理意义上的长辈与晚辈关系以及组织意义上的团队合作关系等。张爱秀从契约论的视角认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一种交织持续的交易关系,并且为了解决这种交易关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了具有某种约束力的契约关系作为交易的规范。赵琳琳[2]从后现代主义出发,认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合作对话关系、平等民主关系、教学相长的互惠关系。周文辉课题组[3]在全国27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师徒关系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主流,科研伙伴关系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模式。许克毅等[4]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划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4个模式。而乔晓艳[5]将当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类型划分为老板-雇员型、放羊型和权威-服从型3种类型。另外,陈世海等[6]通过对华中地区某农业高校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个案分析,将其关系归纳为老板雇员型、父母子女型、纯学术研究型、平等朋友型和其他类型。以上学者们关于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类型的划分,反映了目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一种复杂、交织的多重关系。
2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指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在分享共同的旨趣和高度能力的同时,二者的关系也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挑战。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的关系中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笔者将学者们的观点归纳如下。
2.1 师生情感淡漠化
范志慧、马洁[1]指出,师生比严重失调导致师生间除却学术以外的交流大为减少,师生思想、情感出现冷漠化的现象。秦宇等[7]认为研究生师生间学术领域之外的交流往往被忽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2.2 师生关系功利化
彭雯[8]认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动机具有功利化倾向。一方面研究生期望在提升个人科研能力以外满足其某些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导师招收学生只为做课题,完成科研任务,并不关心学生的自身成长。翟文艳、赵海琳[9]认为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盈利性研发活动中,使得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 师生冲突明显化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中的冲突既有显性的冲突,也有隐性的冲突。何作井等[10]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情感淡漠、关系利益化,还有师生矛盾冲突的明显化,其中包括了隐性或显性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杜志强[11]关于“象牙塔冷暴力”的研究则进一步点出了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隐性情绪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对立已经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正常生活、学习。
3 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类型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从导师、研究生、制度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两者关系的主要因素。
3.1 导师方面
学者们归纳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导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导师自身特质、管理方式、科研学术等方面。许克毅等[4]认为导师维度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导师参与或担任负责人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对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的“工资”分配、知识结构和科研技能以及对前沿问题的敏感度、治学态度及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方式、待人接物的处事观念。徐娜[12]认为师生关系受到导师对资源利用和导师经验、能力、责任心等影响。高鹏等[13]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出导师的风格是影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直接因素。楼成礼和孟现志[14]则融合了导师的知识能力、道德素养、品质个性等方面的影响力,提出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概念,认为此种影响力较为可观。
3.2 研究生方面
研究生方面影响师生间关系的因素主要是研究生的特征、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高鹏等[13]认为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从基础上决定师生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许克毅等[4]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对师生关系产生较大影响;邱月皎、王平平[15]指出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有学者从互动的角度出发,认为研究生与导师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对二者关系有显著影响[16]。刘春[16]认为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其各自的交往方式拥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对于来自不同“空间”的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带着“看不见的行李”,汇聚在新的“空间”里,势必要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3.3 制度环境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在一定环境与场域中进行的,因此其关系多少会受到环境中的制度、规范和条件的影响。翟文艳、赵海琳[9]从宏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微观层面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主观方面的社会认知以及客观上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条件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制度环境因素。范志慧、马洁[1]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导师拥有对学生培养的绝对权力和自由,且在制度上并无有效的监督体系,师生地位严重不平等,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另外,高校扩招导致“生多师少”的局面以及培养经费的匮乏是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原因。持相似观点的还有许迈进、郑英培[17],他们认为导师提供的科研条件、研究生培养机制等客观因素在师生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肖霞、赵正洲[18]通过对9所高等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管理工作等较有成效,但也存在缺乏合理的培养制度和有效的激励与淘汰机制等。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影响因素,既有师生双方自身的个体因素,也有高校招生政策、培养机制等制度因素,相对早期的单一维度,现阶段研究已经关注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 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途径和建议
围绕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导生关系,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对策。笔者尝试从3个方面归纳概括如何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途径和建议。
4.1 宏观教育政策层面
高校研究生扩招之后,研究生的数量增加速度高于导师的数量增加速度,导致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师生交流不够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不少学者从宏观教育政策层面提出了构建和谐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对策。朱莉[19]认为在研究生规模化培养条件下,需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将研究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孙利君[20]认为招生政策须“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艳霞、李波[21]通过分析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成功经验,认为国家须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为研究生培养解决后顾之忧。
4.2 中观高校制度层面
高校是研究生与导师开展互动的主要场域,因此,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师生关系,需要高校从制度规范层面做好工作。郑杰提出,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的导师遴选、管理和评价制度:(1)重点考察导师教书育人和身心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建立竞争、激励、淘汰等多种机制,实现导师资源的合理配置;(3)加强对新增导师的培训,使其熟悉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加强研究生的全面培养,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王艳霞、李波认为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导师组或导师自治委员会,完善导师管理工作;改变单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的导师评价标准;另外应建立研究生维权申诉体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肖霞、赵正洲[18]提出要加强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的建设,并借鉴西方国家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楚永全等[22]提出高校在建设“亦师亦友型”研究生师生关系时,要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还应搭建良好的平台,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交流,表彰师德典型,进行正面引导,为建设和谐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营造良好氛围。
4.3 微观师生层面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微观层面上讲,需要互动双方自身共同作出努力。
从导师方面来说,导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创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式。孙利君[20]认为,导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发挥研究生的优势潜能。周燕[23]认为导师要予研究生更多的学业指导以及实践机会;在师生交流方面要做到民主、平等和尊重;另外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师生交流沟通。
从研究生方面来说,研究生应在学习的主动性、心理的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方面完善自身。邱月皎、王平平[15]认为研究生应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自觉学习、主动求知,积极与导师交流;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周小萍[24]从角色互换的视角,指出研究生可以尝试通过“导师角色扮演”,体验导师的想法,理解导师良苦用心,进而达到对导师的认同。周燕[23]认为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过程中,要克服害怕的心理,主动与导师交流;同时要在学业上有所提高,这样利于获得导师的赏识,有利于双方交流及和谐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关于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题探讨,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有所长,但是有关理论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大多数的学者关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讨论停留于空洞的思辨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学者们提出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大多缺乏实际操作性,很难转化到现实应用中去。
参考文献:
[1] 范志慧,马洁.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1):170-171.
[2] 赵琳琳.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及其读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改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1-73.
[3] 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4] 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9-62.
[5] 乔晓艳.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1(3):40-41.
[6] 陈世海,宋辉,滕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青年探索,2003(6):27-30.
[7] 秦宇,陈红,白璐.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剖析[J].经济师, 2009(6):115-116.
[8] 彭雯.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97-199.
[9] 翟文艳,赵海琳. 我国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30-133.
[10] 何作井,李林,周霞.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
[11] 杜志强.试论象牙塔里的导师冷暴力[J].教育学术月刊,2010(8):42-44.
[12] 徐娜.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3] 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4):144-147.
[14] 楼成礼,孟现志.研究生导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52.
[15] 邱月皎,王平平.近五年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文史博覽:理论,2012(11):81-83.
[16] 刘春.多元文化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17] 许迈进,郑英培.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7-80.
[18] 肖霞,赵正洲.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现状调查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3):29-32.
[19] 朱莉.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0] 孙利君.构建当代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1(6):7-10.
[21] 王艳霞,李波.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162.
[22] 楚永全,陈文婷,陈姗姗.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类型的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68-73.
[23] 周燕.国内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述评[J].新余高专学报,2009(1):106-108.
[24] 周小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研究——以重庆J大学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