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茹梅 姚宗国 张义平
摘 要:天津市大港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于盐碱地的农林产业,建成以冬枣为特色的生态经济林体系。随着冬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冬枣生产的创新模式,对确保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笔者探索适合大港冬枣提质增效的创新技术和模式,建议对冬枣密植园进行疏密间伐,发展设施栽培技术和生态冬枣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實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疏密间伐;设施栽培;生态冬枣园;林下经济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22
大港地处天津市东南部,东临渤海湾,该区土壤盐分重、养分含量低,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地区农林业, 尤其是种植业的持续发展[1]。在此背景下,大港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于盐碱地的农林产业,已建设成以冬枣为特色的生态经济林体系。目前全区种植冬枣4 400 hm2,冬枣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冬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冬枣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对确保该地区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1 提倡疏密间伐,实现提质增效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更高的产量,早期大港地区冬枣基本都采用密植栽培技术。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密植园密度一般为1 200~1 650株·hm-2。但是,随着冬枣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对冬枣的需求从最初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随着对冬枣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过稠过密的栽植方式严重影响冬枣树的通风和光合作用,直接影响冬枣的产量和质量[2-3]。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冬枣树的生长环境,疏密间伐是改善质量、增加枣农收入的有效方法。
冬枣树是喜光的树种,密植园中冬枣树栽植稠密,通风透光较差,使冬枣树长期生长在高温、高湿、密不透风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冬枣树生长和开花结果,也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4]。疏密间伐是冬枣树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实施疏密间伐后,冬枣树品质有明显提升。一是树体生长空间加大,通风、透光、除湿能力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把干旱和连续阴雨天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二是可以改善冬枣树园的温湿条件,通风透光后,温湿度降低,病虫害减轻,同时良好的生长环境令冬枣树抵抗力增强,不易受病虫危害。三是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使有限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冬枣树生长,树体生长营养供应充足均衡。四是方便农事操作,减少打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量。
2 发展设施栽培,提高果品附加值
大港地区的冬枣绝大多数是露地生产模式,受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明显,农民经济效益存在波动性;冬枣属于晚熟果品,提前上市比集中上市时产品附加值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设施栽培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光温资源,改善冬枣的生长条件,发挥冬枣生产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冬枣的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一是可以使冬枣种植管理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规避风险。二是可以使冬枣提早上市,增加果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三是可以提高果品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创造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果品。四是可以实现农产品跨时令上市,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5]。
3 发展生态冬枣园,拓宽致富渠道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冬枣可以很好地迎合群众的消费愿望,成为今后冬枣栽培发展的趋势。生态冬枣园采用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冬枣的品质,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积极发展生态冬枣园,推广冬枣无公害种植,既可以更好地占领国内高端水果市场,同时还可以让绿色冬枣走向国际市场,为枣农拓宽致富渠道。
生态冬枣园从园址选择到冬枣栽培的水、肥、气、热管理都要以无公害为标准,做到环境友好型生产。土壤管理主要采用间作绿肥或种饲草等措施,目的在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创造适宜根系生长的环境,充分发挥肥水在枣树生产中的作用[6]。施肥管理提倡有机肥的施用,建立“果禽型”种植模式,用饲养家禽的方法来解决果园农家肥的来源问题,提高经济效益[7]。水分管理尝试采用覆草方式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果品质量;采用滴管或喷灌技术,提高作物吸收率,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病虫害防治主要利用诱杀措施,科学施用农药,家禽饲养也可以起到生物防治病虫的效果。此外,无害化的生产过程还能不断改善冬枣园的生态环境,促进冬枣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效益最大化
林下经济是林业立体种植的产物,这一种植形式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可以提高太阳光、降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林地的产出率,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8-10]。在大港地区盐碱地背景下,以冬枣林地资源为依托,建设以冬枣林为主体,多层次、多时序、长短效益相结合的复合经营体系,可以提高林下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促进枣农增收。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6个模式。
4.1 枣粮间作
冬枣树发芽晚,年生长期短,与间作作物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较小,适宜间作多种农作物,如小麦、谷子、豆类及花生等,可以获得树上、树下双丰收的效果。枣粮间作的栽培模式,不仅投资较少,经济效益高,而且具有生态效益[11]。一方面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另一方面地下根系部分和地上部分充分利用空间层次分布,大大提高了水、肥、土以及光能的利用率。
4.2 林菜间作
主要是利用冬枣林下种植菠菜、大蒜、辣椒等春季蔬菜或比较耐荫作物,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春季枣树无叶的时间增效创收。林下种植作物后,使土壤疏松,通气条件变好,有利于枣树生长。根据土壤含盐量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蔬菜种类。如含盐量高的土地,以种植菠菜、南瓜和甘蓝等耐盐强的蔬菜为宜。含盐量稍低的土地,以种植蚕豆、韭菜、大蒜、青菜、芹菜、芥菜和芋等耐盐力中等的作物为宜。此外,冬枣园里还可以种植荠菜、灰菜、曲曲菜、婆婆丁等野菜,由于野菜不易诱发病虫害,种植起来省事且经济效益好[12]。
4.3 林下养菌
在冬枣林地种植食用菌,利用了林地特有的阴凉潮湿的生长环境,有效降低了食用菌栽培设施生产成本,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13]。林下养菌可以实现错季上市,增加了夏季高温季食用菌的上市量,经济效益可观;菌类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冬枣种植成本,实现林农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
4.4 林药间作
林下中药材种植是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冬枣林下可以种植多种耐盐碱中药材,包括板蓝根、桔梗、金银花、决明子等[14]。部分中草药的种植对土壤生态具有改良效果[15-16]:在盐碱地上种植板蓝根具有明显的压碱作用;种植中药材有助于土壤胶体的凝聚,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研究表明在盐碱地长期种植中药材可使土层平均可溶性盐分降低82%~85%[15]。因而,在盐碱地上种植中草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对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17]。
4.5 林下养禽
充分利用林下透光性强、空气流通性好的环境条件,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通过林禽共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林木病虫害,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大大降低了冬枣林的种植及禽类饲养成本,形成以林养禽、林养双丰收的良好生态循环[18]。
4.6 林中养蜂
冬枣花量大、花期长,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其蜜营养丰富、价值高。种植成片的枣林,因树龄和枝龄不同,开花时间被交错延长。进行枣园放蜂,异花授粉有利于提高冬枣坐果率。同时,枣花蜜盘发达,盛开时蜜汁丰富,香味浓,花蜜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显著。
5 结论和展望
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益,提倡对冬枣密植园进行疏密间伐,限产提质;发展设施栽培技术,增加经济效益;开发生态经济型冬枣园,实现高层次的生态环境效益与显著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开展冬枣林地立体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实现农林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通过冬枣生产技术和模式创新,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正祥.滨海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
[2] 吴俊本,王素芳.沾化冬枣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66.
[3] 李晓军,苏春涛,阴启忠,等.沾化冬枣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落叶果树,2009(3):20-24.
[4] 张之明.冬枣密植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8(5):43.
[5] 曾现春.沾化冬枣简易塑料大棚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4):49.
[6] 韩金德.优质冬枣的栽培管理技术[J].烟台果树,2011(4):39-41.
[7] 武婷,武之新,王继贵.枣园间作栽培的标准要求和栽培形式[J].西北园艺(果树), 2011(2):9-10.
[8] 梁玉斯,蒋菊生,曹建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2) :567-569.
[9] 战臣祥,袁俊云,申鹏,等.山东省临沂市林下经济现状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2011(2):49-53.
[10] 季宝平.枣园间作模式调查与分析[J].西北园艺(果树专刊),2009(4):49-51.
[11] 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 2007(2):18-19.
[12] 刘世英,李振海.发展林下经济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J].北京农业,2011(15):143-145.
[13] 李树明,张俊飚,徐卫涛,等.林下经济中的食用菌生产效率研究[J].林业经济,2010(10):110-114.
[14] 马增旺,赵广智,邢存旺.山区发展林下药材的前景、问题与对策[J].林业实用技术, 2012(11):87-88.
[15] 郭哗红,蔺海明,贾恢先,等.种植中药材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6):757-762.
[16] 王明强,刘旭平,孙海滨.中草药板蓝根对盐碱地pH 值的影响初步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2-49.
[17] 祝丽香.中药材与农作物合理间作套种[J].现代种业,2004(2):25.
[18] 吴蒙.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