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思维在科学活动中不断碰撞

2013-04-29 02:22邹燕蓉
新课程·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鹅卵石科学幼儿

邹燕蓉

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已形成一种潮流。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注重为幼儿提供操作实验的环节,旨在通过“动手做”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感知科学现象。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是“被动实验操作”还是“自主学习发现”成为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现下普遍存在盲目与被动的操作将科学探索等同于演绎验证过程,缺失孩子自主探索,等同于演绎推想过程,束缚孩子的自主思维。

如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引发孩子主动思维,促进幼儿不断地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呢?

2块鹅卵石、10粒弹珠、1小碗沙、1小杯水,4种不同材质、不同数量的东西如何才能装进1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瓶中?在大班开展的科学活动《装装乐》中,幼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着……下面将通过对个大班幼儿科学活动课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精心地材料选择,引起孩子的思维碰撞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则是孩子学习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在《装装乐》活动中,教师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做了仔细思考,引发了孩子活动中与材料的思维碰撞。

1.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

玩沙玩水活动是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幼儿园游戏活动内容的组成部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会着游戏的快乐,同时感受着沙、水、水中鹅卵石带给他们不同的触觉感受。《装装乐》活动的操作材料鹅卵石、弹珠、沙子、水就是取材于孩子们生活中的熟悉材料,这种材料更能激发孩子的思维与材料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碰撞,因为材料的使用不仅缩短了孩子熟悉操作材料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孩子们已经积累了这些材料的相关经验与感受,能更好地围绕探索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

如何从材料出发更好地引发孩子对于探索的兴趣,激发更大思维碰撞的火花?活动中,幼儿使用的四种操作材料:鹅卵石、弹珠、沙子、水,体积从大到小到无固定形态,触觉上从坚硬到光滑到松软……丰富多样的材质给了幼儿更多思维空间,孩子们可以根据已有对四种材质的经验,思索如何巧妙地将坚硬的大鹅卵石、小巧圆滚的弹珠、会流动的沙子、无孔不入的水摆放进小玻璃瓶中。从孩子们的第一次猜测中就能发现他们思维碰撞的初次火花,他们已能初步从外显特征来判断,设计自己的操作流程。而当第一次实验失败后,他们又能从亲手实验的过程、结果来初步分析,最后对于教师的成功作品又一次通过视觉、已有经验、失败经验来思考正确的摆放流程。在对材料的进一步熟悉中不断地分析、观察、交流中探讨出正确的可行方法,自主地学习、判断、解答问题。

3.精心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

为了确保科学探索活动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在提供给孩子操作的实验材料时必须尽量精准。为此,《装装乐》活动中教师对实验使用的鹅卵石的大小做了严格的筛选,每组使用的石头大小相近。多次尝试提供材料的数量,用量杯精准地测算沙、水的多少。对于幼儿使用的每一份材料都亲自使用后确定,保证了活动中幼儿实验的结果是:所有材料按顺序能正正好好装满玻璃瓶,反之则无法达成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虽然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验只能称之为操作,是最粗浅的实验,重在过程的体验,但是从培养孩子良好科学素养出发,从小追求科学的严谨性,我们必须从细节出发,仔细研读、分析每一份材料,确保孩子在操作过程能与材料不断碰撞,引发孩子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的环节设置,诱导孩子的思维碰撞

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着对科学现象的好奇与好问、自信与懊悔、探索和判断,其呈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观察与发现、综合与组织、比较与分析、具体与概括等等。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引发孩子主动思维?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环节,使孩子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引起孩子主动探索的兴趣。

环节一:视觉冲突。在活动开始时展现各种材料,数量众多,紧接着出示一个小瓶子,材料的大、多与容器的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引起幼儿思维的第一场碰撞,激发了孩子参与整个活动的兴趣。

环节二:故作神秘。人都有了解神秘事件的原始本能,故作神秘对于幼儿来讲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活动中,教师用屏风遮住幼儿的视线,在幼儿眼前却又看不到的状态下将所有的材料放进孩子认为“不可能”的小瓶子里。为本来就存在的“不可能”又添上了“不可思议”的问号,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想要寻找答案的渴望。

环节三:秘密展现。当孩子们按照自己的猜测操作失败后,正确的答案并非由教师直接公布,而是出示了教师的作品,并将套在小瓶子外的纸套去除,提供幼儿仔细观察,再次思考判断分析的机会。

三个充满趣味的环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探索、主动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主体性发挥更大。

三、合理的提问设计,促进孩子的思维碰撞

二期课改强调“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孩子处于主动活动的状态,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在活动中,为孩子营造主动活动的氛围,使教师与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关键就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1.简单明了的语言

科学活动不同于语言类活动,教师的语言与提问必须简单明了,起到适时引导的作用。在《装装乐》活动中,教师整个过程中的语言不多,但是都很精准。当幼儿都认为4样材料不可能装进小瓶子时的“为什么”,引发幼儿将自己的判断与猜测进行表述。当孩子们达成共识认为不可能完成时“我能行”,刺激幼儿进入新一轮的挑战。

2.提问适时而有针对性

提问有效性不仅是指问题设计得有效,另一方面是提问时机的适时。本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时机均恰到好处:当孩子们有问题、有争议时,教师在孩子充分表达后提出问题引导;当操作活动时,活动前的提问将要求、操作方法简单提示;当活动交流中,教师适时回应幼儿的信息。

活动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评委、不是指挥,教师始终以一个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追随孩子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适时引导他们的活动,大家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实践自己的想法,争议不同的看法,尝试不同的做法。

四、充分的操作机会,实现孩子思维的碰撞

动手玩,动手做,动手学科学,是幼儿阶段开展科学活动的组织要点,因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与收获。在《装装乐》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两次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一次操作:在幼儿小组猜测记录后进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实践猜测情况,检验自我猜测的结果。

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操作失败后进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观察成功作品、分析成功秘密、达成共识之后,通过亲手实践再次验证,同时体验成功。

只有通过充分的动手实践过程,在过程中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动手、组织协调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思维,大胆想象、判断、比较、总结,从而促进孩子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发展。

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只有精心考虑,以幼儿主动思维、积极参与为目的,从材料选择、环节设置、提问设计等方面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碰撞,才能使幼儿的做中学探索真正由心而生。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菊园幼儿园)

猜你喜欢
鹅卵石科学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会说话的鹅卵石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点击科学
鹅卵石里的中国风
科学大爆炸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上庄村,在鹅卵石上打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