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荣
【摘要】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研究基础教育,怎样有效克服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尤其是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客观不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尝试构建一种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模式,让教育评价成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一、要转变教育思想。二、要改革教育评价内容。三、要变革教育评价形式。四、要实行等级制。五、这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主要的表现。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1-02
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研究基础教育,怎样有效克服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尤其是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客观不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尝试构建一种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模式,让考试成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并没有说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要考试了,而且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也有相关条文规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测试。学生自身也有这种愿望,希望得到对自己学业的评价,社会上广大家长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为了学校的发展,必须抓好教育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实现教师和校长价值的体现。绵阳师范学院刘国跃博士在《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也讲到:“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民主、公平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是应对挑战的核心。”这就足以说明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非常有必要,关键是看怎样评价,评价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因而,建立一种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模式就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就我个人谈点自己的想法: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价就会提出不同的标准。转变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变单一评价为全面评价,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一考百了”的教育评价指导思想及“分数既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等错误认识,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这里所说的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指导思想是:
1.评价要以全面的质量观,全员的质量观,全程的质量观为基础;
2.评价要有以人为本观念,素质教育观念,新课程观念,发展创新观念;
3.评价目标与教学大纲和谐统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
4.评价形式多样性,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以往单纯一张试卷的形式;
5.教育评价指标与素质教育紧密相關,二者是互相促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也能促进教育评价的变革。
如我们现在对学生进行的学业测试,包括了平时过程评价,这就是要考查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操作与实践的能力,探索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正是符合这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指导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端正了,方向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才能做到既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促进广大教师从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轨。
二、要改革教育评价内容
改革小学传统教育评价的内容结构,不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终结性的评价。
1.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评价,全面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如我市现在对学生进行的期末测试中的过程评价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2.调整评价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测试,并偏重于基本能力的评价。
三、要变革教育评价形式
对教育评价内容的改革做到教法、学法和考法同步改革。改革传统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摒弃“注入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期末评价“一张试卷”论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试方法。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笔试与操作结合,开卷考与闭卷考结合,智能考试与行为考试结合等形式,学生要求重考,允许在规定时间内再考一次。重视学生对考试全过程的参与,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测试,增强主动性,变学生被动接受考试为主动参与考试,避免考试恐惧心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四、要实行等级制
采用等级制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是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等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激励的,不给学生造成过分心理压力的,既能反映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又能反映其今后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评定方法,使评价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变成学生和教师,大家都来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尤其是一些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用分数来进行量化的学科,如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本来是学生的思想行为、认识和了解社会能力等的评价,能说品德90分的学生比89分的优秀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对学生实行等级评定和描述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等级评定分优、良、中、差四个层次,淡化分数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不再为几分,甚至几厘之差而疲于奔命,在描述性评定中采用与学生谈心的形式,既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评语。
五、这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的主要表现
1.其特点是:评价内容是全面的,多角度的,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评价形式是全方位的,多样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是主动的,积极的,既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又体现了学生能力的高低,既有学习结果的评定,也有学习过程的评价。
2.这种新型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能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明显改变,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克服了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变被动接受考试为主动参与考试。
参考文献:
[1]蒋建洲. 《中小学教育评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亮, 赵承福.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及其消解,中国教育学刊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