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八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的确,很多家长总喜欢跟自己的孩子讲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事实上不少老师也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大讲特讲别班的孩子如何如何),或许是羡慕攀比,或许是借此激励。“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总拥有、而且总是恰巧拥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最关键的是,他总是在你备受批评的时候适时地出现,种种“闪光点”让你在讨厌他的同时也顺带鄙视自己。
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孩子的心理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你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便会觉得你的爱从他的身上转移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了,他会更加抬不起头来,甚至将委屈乃至恨转移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别人家的孩子”折射出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长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己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聪明的家长从不将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即使比,也是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
诗人田晓菲10岁出版诗集,14岁考入北京大学,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是成功的。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她母亲告诉我们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从来不拿她和别家的孩子比,你怎么不如人家?”这位令人尊敬的母亲还举了个例子:晓菲4岁的时候,还不会写字,却在哥哥新发的作文本上胡涂乱抹整整划拉了4大页,全是谁也看不懂的乱七八糟的符号,如同天书一般。她回来了,晓菲兴致勃勃地把本子递给妈妈说:“看我写的作文!”她一看挺好的本子给弄成这样,本想说孩子几句,忽然又一想这是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呀,马上对晓菲说:“真的,这是你写的吗?”看到这样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读不懂的作文,她表扬了晓菲,并且给买了新本子,鼓励她认字、写字。
如果她拿到这样一个被孩子弄得一塌胡涂的本子骂了孩子一顿,说你怎么这么笨,这叫写字吗?这不是胡糟蹋吗!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懂事,像你这么大都认多少多少字啦,还会弹琴画画,哪有像你这样瞎胡画之类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俗话说:“一畦萝卜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灵动的生命。教育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有一点毋庸质疑:赞美是温暖灵魂的力量。微笑如歌,赞美似蜜。一个微笑,就是一片阳光;一句赞美,就是温暖灵魂的力量!把赞美的阳光撒进孩子的心田,就会激发潜能,收获欣喜。让我们带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远离“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让孩子做回快乐的自己!
(戴秋飚,江阴市璜塘实验学校,214407)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