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德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可能似切豆腐一般整齐划一,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会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正是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其真实性。面对每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如何将学生的差错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真实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宽容、理解,认识错误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绝对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答非所问,当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时,“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千万不要着急,也不能立即给予否定,应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一种愉快的心情去想问题;课堂终究属于学生,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我让学生练习: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已知长和宽的比是5:3,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出现了三种做法:
第一种:5+3=8
长16×5/8=10(厘米),宽16×3/8=6(厘米)
第二种:(5+3)×2=16
长16×5/16=5(厘米),宽16×3/16=3(厘米)
第三种:16÷2=8(厘米)
长8×5/8=5(厘米),宽8×3/8=3(厘米)
我没有及时肯定对错,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学生得出了精彩的回答:
学生1:第一种做法不正确,因为5/8表示长是长于宽和的5/8,而16厘米是周长,所以不能用16×5/8来算长,同样,宽也不能用16×3/8计算。
学生2:我用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验算,周长是(10+6)×2=32(厘米),而题目中周长是16厘米,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学生3:第一种方法是可以的,但要再算一步:长10÷2=5(厘米)宽6÷2=3(厘米)
……
教学中,教师万不可以自身的思维习惯来束缚学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方法最佳,用各种不同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语音诠释自己的发现。作为教师,只需注重引领,将问题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让每一次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挖掘、利用,思考错误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的错误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也就能在课堂上真实地体现。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我在复习《倍数关系应用题》时,出示题目:学校舞蹈队有24人,比合唱队人数的2倍少2人,合唱队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道题马上列出算式:
(1)24×2-2=46(人)
(2)24÷2-2=10(人)
(3)(24-2)÷2=11(人)
(4)(24+2)÷2=13(人)
我将同学们的做法都呈现出来,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合唱队和舞蹈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再画图,通过画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题目中的2倍是合唱队人数的2倍,所以不能用24×2;舞蹈队的人数不正好是合唱队人数的2倍,所以不能直接用24÷2;由线段图学生还准确的找出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合唱队人数×2倍-2人=舞蹈队人数,经过上述思考,怎样解答倍数关系应用题已经巧然内化,同时,我又故意问:“如果用24×2-2或(24-2)÷2的方法解答,题目应是怎样的?”学生很快编出符合要求的题目。
反思我们的课堂,学生总是在不断地犯“错”,同时也正是因为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才成就了日臻完善的课堂。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治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三、精心预设,纠正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面对这些错误,如果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将错误呈现,让学生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辨别能力,尽可能做到少错,甚至不错。如在复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我让学生练习: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其中三角形两条边的比是5:2,三角形的腰和底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1:5+5+2=12
腰:36×5/12=15(厘米),底:36×2/12=6(厘米)
学生2:2+2+5=9
腰:36×2/9=8(厘米),底:36×5/9=20(厘米)
大部分学生都同意这两种做法,我故意不语。
学生3急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种答案是错的,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边,第二种方法不能围成三角形。
课堂上,我没有仅靠自己的讲解去反复强调,而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陷阱”,让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习更牢固的知识。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资源。俗话也说:“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面对错误,我们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多元化的视角对其价值重新定位,成就每一节课堂教学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