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墨义利观相容性研究

2013-04-29 21:17刘颖颖
西江月·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义利观思想

刘颖颖

【摘 要】本文通过对儒墨义利观的对比论述,旨在找到儒墨义与利的相容性与碰撞点。

【关键词】义利观;相容性;思想

1、儒墨义利观的概述

墨家则认为一切行为,应该以求得人民的大利为目的。但是也因该看到得是,墨家虽然很注重利,然而也并非不讲究义。不过他们认为义利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与此相对应,儒家也并非不讲利,否定利,他们也肯定了客观存在的合理性。这些观点在儒墨的作品中皆有所体现。

2、儒墨义利观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儒学作为最高的哲学,一直流传于千古,在不断地发展中,使众人享受到了其杰出的文化成果。然而,在春秋战国之时,儒学在文化界却不是处在独尊的位置的,因为当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在春秋战国统一之后,人们开始推崇儒术了,这使得百家争鸣成为历史,从而迎来了独尊儒术的时期。可以说,这是儒学发展的好时期,也是其他学派落寞的时代。孔子——这位儒学的创始人,他的观点中总是体现着“重义轻利”的态度。例如,在皇帝主持政务的时候,皇帝就应该把“物质生活水平放到相对重要的地位上,让百姓吃得好,穿得暖。那么,在提到“利和义”的关系时说,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价值选择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应该做到以“义”为首,舍利取义,甚至于舍生取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与儒学对立的学说,那就是“墨家学说”。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直强调,要“重利轻义”,这就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有很大的区别。墨子认为,利与义之间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的,也就是利等于义。然而,儒家和墨家对“利”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儒家的眼里,利就是一己私利,追求利益是自私的表现。

正是因为儒家和墨家学说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但是,即便这样,两学派在义利观上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3、义与欲与儒墨义利观的联系

说到墨子,他从自然的人性论中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重利崇欲”。他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切身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困惑,心痛于人民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和没有家的现状,他认为应该把人民的衣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他也为那些生活贫困的人而感到痛心。

虽然,儒家常常为了保持“仁与礼”的需要,而排斥、甚至打压欲与利。但是,在翻阅了先秦儒家的全部学说后,他们并没有绝对地言义不言利, 也没有绝对地否定人对欲望和利益的追求。

那么,在勤与俭的问题方面,儒家除了在礼乐治国的时候,强调弦歌鼓舞和厚葬时显示出爱财之外,其余的观念也基本和墨家的观点一致。

4、从利与义的关系看儒墨义利观的社会

利源于欲,利又流于义是儒墨的一个重要共识。也就是说,两家在承认因欲求的基础上,又都进一步地将利引向义的渠道,即引向社会伦理规范和人文道德准则上来,是为儒墨义利观所共有的社会属性。

诚然,墨家是十分重利的,但是这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物欲,而是重在天下的利。也就是说:墨家对“利”的解释做出了改善,即把它由物质转化为社会形态的义了,就是用义去协调人际关系,承担社会相应的义务,做到天下兴盛。为此,墨子还进行了专修,明确强调:什么事情都莫贵于义。

反观儒家的重义,这种义是属于道德范畴的,儒学也是因为借着重义的主要特色,赢得了“道德学说”的称誉。但是,重义不等于绝对地轻视利,两者依然存在着统一与和谐的关系。无论墨家还是儒家,其原始思想中对个人私欲之抑制,并不等于完全被取消。我们可以用“用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节欲主张来解释这个道理,也可以用“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的形式来表述。但是,无论怎么样都不能用“后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观点来解释,也许,儒墨的利益观众都会掺入一些后儒异化学说的成分,这显然是有疏漏的。

5、从义与爱的关系看儒墨义利观的区别

孔子墨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危机险要的时代,各学派为了稳定社会、满足人们的生活而创立不同的学说。他们为了宣传学说而不断地奔走呼号、艰苦奋斗,为了理想不惜一切代价,都提出了义和爱的旗帜:先是拿着以义修身,培养仁民的情操;然后是持爱以济世,实现治国的抱负。

墨子对理想社会的蓝图是这样勾画的:有能力的人帮助生病的人、有财产的人分给没有财产的人、有学问的人交到没有学问的人。如果这样的话,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穷人得到了财产,孤陋寡闻者得到学问,天下就太平了。这种政通人和、国富民足的安生局面,不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吗?虽然,孔子和墨子的观点不太一样,但是,儒家强调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而墨之讲究的是兼爱。

但笔者说,没有必要把这些差异扩大化。虽然墨子主张兼爱,但他并不否认上智与下愚是存在等级的,认为义不自愚有贫者出,必自贵且智者出。他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与后世的许行不一样,许行强调的是君与民并耕同食,而墨子注重的是社会分工是否合理。同时,并说:治国牧民者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衣而抵御寒冷,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者也。这种观点,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观点有着相通之处。

总 结

虽然儒墨两种哲学都注重义,但是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他们也有不一样的想法,并做出不同的判断。然而,在义利方面,儒学和墨学也存在着相同的地方,毕竟墨学源于儒学。但是,墨家绝非和儒家一样地重视礼乐和文化等级生活。墨家倡导的是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虽然儒墨两家在很多思想方面存在分歧,例如:对社会的认识、对服务的理解、对社会的改造等方面。同时,两学派之间也曾有过较量,例如:墨子被骂成眼中无父无君的禽兽,孔子遭到六事之非的谴责,并被认为是贪恋饮食、懒于做事的小人。但是,就今天社会文化的发展来看,可以看出:义利的观点是基本想通的,他们对欲与利、义与爱的关系有着相似的看法。

在当时,两学派难免会因为争夺门户和争鸣的需要,而互相讥讽。但是,这些不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学问的理论依据。我们也不能把小的事物扩大化,抓住只言片语而大做文章,这样无疑会使两学派产生更多的分歧。同时,我们更没有必要再去研究他们的三代宗亲,从阶级立场上弄得你死我活。也许会隐约有点中庸的味道,不过,若从两家全部学说及其整个思想体系看,无论儒学还是儒学,他们中间都含有一些中庸的成分。由前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猜你喜欢
义利观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