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思于天文

2013-04-29 20:28:29郭鑫超
大学招生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天文馆天文

郭鑫超

【人物简介】

朱进,北京天文馆馆长

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硕士学位;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

1991年7月-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任研究员,其中1995-2002年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

2002年9月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目前其他职务及社会兼职有: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兼);《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兼);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12届人大代表。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跟地球相比大极了的世界。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见过银河。夏天是看银河最好的时候,离市区大约两个小时车程,天气好的时候,就会看到银河。这些星星离我们特别远,牛郎织女星算是离我们近的,它们就属于银河系。银河系由1000多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组成,从一头走到另外一头需要10万光年,要知道光到月亮的时间只需要一秒。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星星,它们的光都是走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到达了我们的眼睛。现在晚上,在头顶上就能看到的织女星,它的光走了十几年。宇宙里像星系这样的单位多了,没准有几千亿个,几万亿个,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太阳系在银河系里面,因此当我们往四面八方看的时候,就会感觉整个银河系像一个大草帽,一个大盘子,往盘子的边缘看,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星星,密密麻麻地形成一条光带,这其实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恒星发出来的光……”

这是采访过程中,朱进馆长关于天文的一段描述。倾听的过程中,我眼前好似铺展开一幅繁星满布的长卷,自己仿佛置身在浩渺宇宙中,俯瞰银河系,震撼,陶醉……

朱进最初选择天文是受小时候的辅导老师,林盛然先生的影响。林先生毕业于天文系,有留德背景,是朱进最早的天文启蒙老师。高考时候,朱进的第一志愿便填的天文系,上大学后,更是越学越喜欢天文。接着读研、读博。1991年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天文台工作。2002年,正式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至今已有11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相当于1/3时间在学校,1/3时间在天文台,1/3时间在天文馆。学生、研究者、天文馆长的身份转换,让朱进对天文有了多视角的认识。什么是天文?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怎样学天文?听朱馆长趣答。

大学招生指南(以下简称大学):如果让您用几个词来形容天文,您会选择哪几个词?

朱进:如果一定要选,我觉得“不一样”“坚持”“惊喜”这三个词最能用来形容天文。

天文是与其他学科特别“不一样”的一门学科。简单地说,大部分人关注的是地球上的事,但天文不关注地球上的事,而是关注地球以外的事。地球以外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时间、空间范围,是地球实验室完全无法模拟的环境。在天文中,几百亿光年,几千亿光年,各种庞大的,超出人们常规知觉概念的数据,会不断冲击人的思维,这不单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人关注的范围都不一样。人类生活在一个直径12,756.274公里的大石头上,平常关注的事再多,也都是发生在地球表面,都是这地球上的事。放眼宇宙,地球基本上是可以被忽略的。这就是天文和其他学科的区别,这一区别也带来了很多的不一样,包括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各个方面。天文学需要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不再低着头看地球,而能抬起头看世界,关注更遥远,更神秘的大空间。

天文需要“坚持”。从事专业的天文研究,需要读完博士,这是肯定的。专业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做这样的知识积累。要想在某一门学科中,或是某一门技艺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其实都离不开“坚持”。

天文学中的坚持,不是甘于忍受“寂寞”的平淡,更像是一场奇妙的“惊喜”之旅。你会在学习,研究天文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西,会解决很多问题。当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一定会带来更多新问题。这个过程有点像吹气球,包在气球里面的是已知的,球面上的是未知的。知道得越多,气球就会越大,球面也越大,不知道的也会越来越多“惊喜”就越多。

所以天文是一门充满惊喜的,需要坚持的,不一样的学科。

大学:从学校、天文台到天文馆,对天文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朱进:到天文馆之前想得更多的是天文专业方面的事,包括最初到天文馆来,想得也是要推动天文科普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天文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天文,报考天文,未来从事天文方面的工作。有一种传承使命感在里头,不能形成优秀天文人才的断档,得有人来持续性地做这个工作。这大概是10年前的一个想法,也是当初我做天文科普工作的初衷。进入天文馆后,慢慢地我对天文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天文馆长这个角色,使我思考天文馆与其他馆的不同。现在我会觉得:不管是不是学天文,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接触天文,对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天文是培养好奇心的最好的触发点,为好奇心开了一扇窗。当然这好奇心并不局限于天文研究上的好奇,而是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的好奇。因为好奇会带动人的兴趣,兴趣又会成就人的幸福感。一个人活得开不开心跟有没有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有了兴趣,不管多烦扰的时候,他都会有自己的一块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儿,无关其他,只在这其中享受单纯发现的快乐,专注的快乐。像我们那时候,有人喜欢集邮,每月只有500块的工资,350块用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剩下的150块全部投到集邮里,业余的精力都倾注在这个活动上。你会发现,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他仍然活得很充实,很幸福。

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反倒是好奇心消失的过程,从刚出生时,咕噜着一双大眼睛洞察这个世界,变成了最后一双没有灵动色彩的眼睛;从最初的凡事都问为什么,到最后的沉默是金。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周围已经没有了你未知的事吗?不是这样的,随便扫一眼周遭,其实都可以发现很

多不知道的事。好奇心使人不做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抱有一种主动出击,主动生活的姿态,做生活的主人。为什么说天文重要,因为它老给你一些新的东西,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它会把你带入到一种大的、神秘的、探究的氛围中。发现:啊!其实离开了眼前的事儿,还有这么宽广的一片天地,浩瀚,超出想象,有太多的奇妙,并由此会引发一些迁移,不做麻木的生活者。所以接触天文不但培养的是对天文本身的关注,更是一种对普遍的,未知的关注,我认为这特别特别重要。

除此之外,天文会触发我们关于很多东西的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纠结于某些人、某些事,跳脱不出来,那是因为我们囿于思考空间,只是着眼于当下的时间,当下的空间。接触天文之后,那种超出知觉范围的测量尺度,会促使你反思,重新丈量各种距离,与人的距离,与事的距离,这时你会发现自己一直纠结的事,似乎就带了点锱铢必较的意味,活得太过小气。对宇宙空间的认知,扩充了视野的同时,也开阔了人的心胸。用一种大胸怀去生活,生活中的那点小事儿,小挫折算什么呢,不过是佐餐的毛毛盐,为生活填点味,且尝一尝,品一品,没什么大不了。

大学:提到天文对人好奇心、兴趣的培养,“孟奂”应该是特别明显的一个例子吧?

朱进:孟奂本身对我的影响也很大。那是1998年,孟奂上初二,特别喜欢天文。中午其他的小孩都干别的事儿,他就拿着天文望远镜看太阳。结果有一天他看太阳的时候发现有个小黑点一下从太阳表面掠过。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就是一只小鸟或是什么飞过,过去就过去了,不管了。孟奂却能认真地去探究,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他认为这个小黑点是一颗小行星,后来跟我写信沟通。他这种对天文的热情感染到了我,有时观测我会带上他,赶上了几次比较大的流星雨。一些天文国际交流协会的活动也会让他参加。后来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天文系,又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破格录取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时上的第一堂课,老师引用的就是他的文章。孟奂并非常人眼中的天才儿童,他唯一的特点是特别喜欢天文,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天文上,他中学阶段做的很多天文研究工作,在我认为都相当于研究生水平。

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对孩子来说要做到专注非常难,可能也由于升学的压力,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比赛,精力很容易被分散掉。孟奂不同,他就很喜欢天文,非常专注,所以自孟奂之后我就特别强调兴趣,以后再说什么最重要的时候,我都会说兴趣最重要。

天文是培养好兴趣的沃土,因为它老会冒出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物理、化学等学习的知识都是已知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知道。考试考的东西,都有固定的答案。但在天文里却会有很多新发现,而且发现会越来越多。天文学将会进入一个发现迸发期,你会看到,最新的发现,起码有一半来自天文。这是物理、化学等学科无法比拟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观测技术的发展,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

大学:作为天文专家,您对将要选择天文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朱进:首先得有兴趣,这是一再强调的。其次从天文学本身的学科知识结构来讲,跟物理特别相关,现在天文系学生的培养,基本都会设置四年的天文物理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还会学习数学课和天文课等。再次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珍惜每一次宝贵经验的积累。1995年在主持“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当时世界第五大小行星观测计划)时,我发现自己对动的东西特别敏感,尤其是运动的小行星,切一个观测的局部,其他工作人员能看到一两颗小行星,我能看到七八颗。后来总结,这源于我童年的经历——上山捉蚂蚱。小时候生活在河北山区,到了夏天,我们小孩会上山去捉蚂蚱喂鸡。捉蚂蚱的过程非常考人的眼神,必须要敏、快、准。这样的重复训练,使我的视觉对动的事物特别敏感。现在想来,谁会预期到童年这一段看似平常的经历,会给后来的研究工作带来如此大的帮助。所以过分设计学习生活,将时间机械式堆满,也不一定就会有很大的成效。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因为人在里面不是相对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肌体各方面的能力都会被调动,发展。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孩子缺乏的,因此,建议大家有机会应多接触大自然。

猜你喜欢
天文馆天文
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户
军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1-09 09:08:34
西藏天文馆奠基开工仪式正式启动
上海天文馆带你畅游太空
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规模天文学馆复刻天体运行轨道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亮相上海
天文篇
视界
遵义(2019年3期)2019-03-12 03:08:02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天文与地理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学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