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华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有精心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最终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拥有一个鲜活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活起来
数学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获取、感情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提高都离不开课堂。如今,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被启发式教学所取代,但仍需要教师继续深化和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不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在鲜活、新奇、可亲的知识氛围里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课堂“活”起来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内容设计题目于情境之下、融情于内容之中。如在学习小数点的移动会导致数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场景,运用教学模具进行授课,让学生参与其中,感知数的变化:当小数点向左边移动一位时,数是原来的十分之一;向左边移动两位时,数是原来的百分之一;向左边移动三位时,数是原来的千分之一……相反,当小数点向右边移动一位时,数是原来的十倍;向右边移动两位时,数是原来的一百倍;向右边移动三位时,数是原来的一千倍。这样,枯燥的学习就会变得生动多了,生涩的概念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听、记实现的,而是靠实践。只有通过尝试和思考,学生才能获取真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检验真知。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会“活”,教学效果才会好。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地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己来亲近他们。只有当学生获得了教师关爱、鼓励、希望和鞭策的力量时,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引发他们创造的灵感。
三、抓住例题本质举一反三,让课堂“活”起来
初中数学教学是有固定教材的,其内容、目标、进度都有规定,教师必须按计划教会学生每个例题,认清例题的本质,掌握例题的精髓,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
如在教学有关浓度方面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用编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等弄懂例题、领会例题精神之后再由此及彼,做到融会贯通。如在教学“如何把0.5千克含糖10%的糖水改制成含糖20%的糖水?”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编个故事:“我家的小弟弟喜欢喝浓度为20%的甜糖水,可爸爸却给他倒了一杯0.5千克、含糖只有10%的淡糖水。小弟弟很不乐意,想请你帮它变成浓度为20%的糖水,你能做到吗?”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比浓度等于溶质与溶液之比的基础上设计的延伸题,是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先通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得出增加浓度的方法:可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一些水;可使糖水中的糖增多——加进一些糖。继而,教师提出问题:“要蒸发掉多少水?要加入多少糖?”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回到求百分比浓度的本质问题上,一切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四、通过真切问题的破解,让课堂“活”起来
所谓真切的问题,就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或者似曾相识的问题。经过努力,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学生学起来才会劲头十足。
如在学过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天,小亮不小心把家里柜子上的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如图1)。小亮请你带着碎玻璃片去玻璃店划一块一模一样的。你会带哪几块碎玻璃片呢?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学生对此必定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会在讨论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